曹操诗词宁可我( 二 )


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
所以,仅凭此案就说曹操奸险歹毒,是有疑问的 。
不过即便如此,毛批仍说:“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 。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换了别人,一定反过来,说宁肯天下人都对不起我,不可以我对不起天下人 。
但是实际上怎么样呢?实际上都是像曹操那样做的(试问天下谁不有此心者),然而“谁复能开此口”呢?大家都装作正人君子,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出了这话 。
至少,曹操敢把奸诈的话公开地说出来 。
他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 。
所以毛批说,这是曹操超过其他人的地方,因为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实在太多 。
毛宗岗父子是不喜欢曹操的 。
他们都说这是曹操的过人之处,那就应该是过人之处了 。
参见《易中天品三国》第一集 真假曹操
曹操在怎样的情式下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莫要天下人负我,这句名...“吕伯奢事件”史书上的记载是矛盾的,《魏书》讲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从董卓逃亡时和几个人骑马去找吕伯奢,刚好吕伯奢不在,结果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共谋抢劫曹操一行人,结果曹操反击杀了数人 。
这算正当防卫,没什么不仁可言 。
《世语》则说吕伯奢虽然外出,但是五个儿子都很客气,以宾主之礼对待,但是曹操因为吕家对人太好,反而满怀疑心,拿剑在当天晚上杀了八人后离开 。
《孙盛杂记》则提,因曹操听到异声(原文是食器声,不见得是刀具声),于是满怀疑心,连夜杀人,临走前悲凄的留下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当然,三国演义的剧情是与现实不同的,我上面答的是历史资料上记载的
曹操这句话宁可我付天下人,不可天下人付我,大家有何见解 。
霸道 。
曹操就是渴望以霸道定天下 曹操直露浅白,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这是一种魄力 一种权谋 。
在历史面前,我们并不能说对还是错或者好坏 。
刘备是好人?那只是他权谋的方法不一样而已 。
曹操一统中国北方,文成武德 为后来的晋国统一中国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虽然不是自愿) 没有他的这种魄力和权谋是不可能办到的 。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的一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 。
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 。
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 。
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曹操除了说这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还能说什么?也只有这句话能表达曹操当时的心境 。
一切在情理之外,而在现实的环境下,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
所以说单纯的情理只是虚幻,只有在现实下的情理才是真实的 。
曹操是灵活的,符合现实的,成就霸业 。
陈公抱着虚幻的情理,空有一身本事死于乱世之中 。
在现实生活中,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情愿天下人负我"与刘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 。
这种态度能负得了几个人,被负的人还会再让你负吗 。
没错,这个社会很现实,弱肉强食 。
但你明白这个道理就行了,干嘛要这样做呢?只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就可以了 。
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 。
你不会用前半句去约束自己吧,如果你想自虐的话,那就好吧 。
最重要的是后半句,要做到“我不负天下人”,这样,你的心就会得到安逸 。
曹操虽然雄才伟略,却不免心胸狭窄,错杀吕伯奢刘备虽然貌似情商很高,但其实是很虚伪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罗贯中刻意...《三国志》原文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三国演义中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经过修改的 。
曹操当时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 。
意思是虽然我错杀了人家,对不起人家,但现在也没有办法 。
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