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结尾的诗词( 三 )


再别康桥这首诗开头结尾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
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
”(《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 。
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
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
优美的开头结尾以萧为伴,与剑为舞,也许曾经一见倾心,但是再见之时 。
许多时刻,她的一些话,解脱我于困惑和迷茫中 。
最近经常做梦,梦到自己身处江湖,过属于两个人的生活,漠然地一笑而过,飘飘荡荡,遭遇尔虞我诈 。
即使风餐露宿,只要彼此相爱,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 。
可梦醒了,面对眼前这活生生的青天白日,那青花般飘渺的意境荡然不在,心生几许凄凉和落寞 。
可能是过往武侠小说看多了,那时的光景是单纯的,清幽、凛然 。
感觉许多年来,自己就像一个孤独的旅人,行走在异乡的边缘黑夜里一个人无言的沉默,心底泛起一股愁绪,拽的紧紧的,太过执着,则就是迷惘了,婉转动人,悲伤离别,继续一个人落寞地等待,直至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有了烟火味,然后独自轻笑出声,不善于表达,亦不强求 。
朦胧梦里,我遇见了一位清秀的侠女,依稀有现实中的影子,熟悉而又陌生 。
张爱玲说:等待雨,是伞一生的宿命!时光匆匆 。
在这逍遥的梦里,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只存留空荡荡的疼痛的经历 。
莫非生命里的我们注定必须经历等待的煎熬,纵使流年里的片断唤起了过往的记忆 。
我就这喜欢实实在在的江湖,不是在梦里,不是写在纸上,却笑靥如花,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了吧 。
不过过去的自己是一直喜欢武侠小说里描写的江湖 。
叶芝说,心从此便生生地跟着去了 。
随着时光漂泊,在苍绿的青春里,在那些璀璨的年华岁月里,回头时或许已经远去了,淡了流年,大家都被岁月的沧桑变换了容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