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不畏艰难的古诗词( 三 )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
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
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 。
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 。
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
燕歌行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
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 。
它对于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