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怜悯的诗词

表示怜悯的诗词

古诗词里表示怜悯意思的字 一、当诗词表现同情、哀惋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怜悯”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诗人用“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相比照,反映了唐代连年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深闺女子的怜悯和同情 。
又如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可怜”既写出了卖炭翁的悲惨处境,又寄予了诗人的无限同情 。
再如陆游《城南王氏庄寻梅》:“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 。
”诗人用“可怜”把自己的命运与梅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 。
此外,“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和“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中的“可怜”,也译为“怜悯” 。
二、当诗词表现热爱、欣喜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爱”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 。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 。
诗中,诗人用“可怜”表现出自己对秋夜美好境界的热爱,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
又如《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
”这里,作者用“可怜”一词来形容“秦罗敷”的美丽动人,惹人喜爱 。
如果这里的“秦罗敷”没有几分姿色,阿母断不会为儿子求之 。
三、当诗词表现嘲讽、叹惋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惜”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可怜”一词,既讽刺了汉文帝的徒有求贤之名而无真正用贤之实的虚伪,又嘲弄了统治阶级浪费人才不顾苍生的现象 。
又如杜牧《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表达了作者对项羽这一介武夫毁坏人类文明的叹惋之情 。
陈子龙《渡易水》中的“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用“可怜”增加了诗歌惋惜遗憾的感情力度,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叹息之情 。
这样的句子还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等 。
表达爱慕之意的宋词展开全部 采桑子 晏几道 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 。
歌罢还颦 。
恨隔炉烟看未真 。
别来楼外垂杨缕,几换青春 。
倦客红尘,长记楼中粉泪人 。
上片忆当年西楼月下初见,泪粉而偷匀,歌罢而还颦,细腻地描绘出歌女的处境、神态和心情 。
起首两句写一次夜间的宴集,词人月下与她相见——她正偷偷地抹干珠泪,重整铅华 。
“泪粉偷匀”,初次见面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也许是终生不忘的,何况那是一位正流泪的姑娘!“匀”,谓匀粉,把脸上的粉搽匀 。
“偷匀”二字,中含几许辛酸 。
“歌罢还颦”,她匀脸后还要继续唱歌,唱完了歌却又皱着眉头,郁郁不乐,那神态可惜隔着袅袅的炉烟,未能看得真切 。
“看未真”三字,意味深长 。
其实,淡薄的香烟,不能阻隔人的视线,词人所“恨”的只是坐处与她隔开,未得亲近,尤其是无法知道她为什么流泪悲伤 。
上片着力“泪”字与“颦”字 。
歌女的凄凉身世,痛苦心情,词人对她的同情和爱慕,都这里表达出来了 。
如俞陛云所说的:“不过回忆从前,而能手写之,便觉当时凄怨之神,宛呈纸上 。
”(《宋词选释》) 下片写别后相思,楼外柳、楼中人对举,全从倦客写去 。
过片两句,言自从分别过后,想那楼外垂杨,又该几度春天更换枝叶 。
“垂杨”,旧体诗词中,往往有着各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
古来有折杨柳赠别的习俗,因而见到杨柳便使人联想到别离;杨花柳絮,飘飏无定,又使人联想到身世的飘泊无依 。
“几换青春”,犹言过了几个春天 。
欧阳修《朝中措》词:“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青春 。
”青春,指春季,春季草木由枯而绿,故云青春 。
词中说青春几回更换,语意双关,亦暗示人的年华渐老 。
“倦客红尘”,犹言红尘中之倦客,词人自谓 。
上与“别来”“几度青春”相应,飘零岁久,故云“倦客”;下连“长记楼中粉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