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诗赏析( 五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赏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 。
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 。
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 。
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 。
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 。
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 。
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 。
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 。
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 。
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
”(《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 。
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 。
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
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子夜吴歌》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 。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 。
“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 。
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 。
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
“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 。
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 。
“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 。
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 。
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 。
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赏析: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说自己早年东游扬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可见李白是一位轻财重义,交游极广的诗人 。
这次,当他即将离开金陵,前往扬州时,朋友相送,在饯别的酒度上,李白写了这首诗,作为临别纪念 。
这些来相送的“金陵子弟”,不过是些年轻的朋友,彼此虽意气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这首诗就很不好写 。
说多了虚词,没有实际内容,只能流于浅薄、空泛 。
然而朋友相处,一旦分离,总是令人留恋的 。
现在如此写来,恰到好处,它真诚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 。
诗的开头两句,就写得很欢畅、豪爽,形象生动,意境丰美 。
暮春三月,杨花飞舞,金陵酒肆,吴姬劝尝 。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无论是“欲行”还是“不行”的人,都是兴奋的、愉快的 。
所以接下去的两句,用叙述的语言,简洁、明了地总写一笔惜别的热烈场面 。
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点,也表明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意 。
于是最后两句,以设问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贴切而自然地抒发了这离情别意的深切: 请朋友们不妨问一问啊,向东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我们惜别的情意和它相比,究竟是谁短啊又谁长? 如此作结,不仅形象生动,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余韵悠然 。
全诗语言清新流利,具有质朴的民歌风味,是李白诗中的名篇 。
谢榛说:“太白《金陵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妙在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