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怎么写?( 三 )



读童年有感怎么写?


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 。我在暑假阅读了这本书 。我翻开了它 。情绪也跟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当我们结束童年生活 , 走向青少年时期的`时候 , 我们必定会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 , 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 , 却经常挨外祖父的鞭打 。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 , 像还没开的花蕾用花瓣护着花蕊一样 。在外祖父家 , 他熟悉了很多性格各异的亲戚 , 可能让阿廖沙坏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了 , 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 。阿廖沙十一岁那年,母亲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产,他就被赶了出来,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
在《童年》这本书中 , 我十分喜欢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 , 在外祖父鞭打阿廖沙的时候 , “小茨冈”每次都用胳膊挡着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的朴实 , 尽管每次都会被抽得又红又肿 , 像红薯一样 , 但他还是重复地做着这个举动 。强壮的他 , 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地压死了……
本书中使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有一次 , 阿廖沙为了买书拿了家里一戈比 。从某种方面来说 , 他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 。但在当时那么黑暗的社会里 , 这些都是不被允许的 。所以为此 , 他挨了外祖父一顿揍 , 但这对一个孩子的兴趣来说 , 这不是扼杀又是什么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现在的条件 , 我是多么的幸运呀!
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别 , 我们现在的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 不用担心随时会遭遇妻离子散 , 家破人亡的厄运 , 简直好太多了 。在这样没有硝烟的和平社会里 , 我们难道不是更容易施展拳脚来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努力吗?而且 , 我们大家几乎都是在父母的手心里长大的 , 没有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累 。有父母从小疼着、惯着 , 所以对于父母们体贴入微的关爱 , 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了 , 不会想到要去珍惜 , 更不会想到要去感恩这一切 , 总认为自己拥有着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但事实实非如此 , 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 , 才会长久 , 有所争取 , 才会得到 。
当我提到这些事的时候 , 我想很多同龄人都会说 , 如果我生活在当时那些恶劣的环境时 , 我也一定会自立自强 。但是 , 又有谁会了解到当中的艰辛、悲苦呢?当我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时 , 相比之下 , 我才发现原来我就是那只在蜜罐中长大的蜜蜂 , 从小就不用对生活担忧 , 长辈会给你采蜜 , 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的吃完这些我自以为已经吃厌了的父母的呵护 。与贫困山区的伙伴相比 , 我们又是那么的幸福 , 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教育 , 又有父母、长辈在身后作我们的精神支柱 , 给我们前进的动力 。只要我们脚踏实地 , 就一定能在众人面前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