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的诗词( 六 )


既去十余年 , 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 , 以琴写其声 , 曰《醉翁操 》 , 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 , 知琴者以为绝伦。
然有其声而无其辞。
翁虽为作歌 , 而与琴声不合。
又依《楚词》作《醉翁引》 , ...
苏轼的诗词名句(带出处的)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水调歌头拣尽寒枝不肯栖 , 寂寞沙洲冷 。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浣溪沙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定风波笑渐不闻声渐悄 , 多情却被无情恼 。
枝上柳绵吹又少 , 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就先写这些了 , 也不知够不够
潇洒的诗词展开全部【九日齐安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 , 与客携壶上翠微 。
尘世难逢开口笑 , 菊花须插满头归 。
但将酩酊酬佳节 , 不用登临叹落晖 。
古往今来只如此 , 牛山何必泪沾衣 。
-----------------------------------《定风波》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雨具先去 , 同行皆狼狈 , 余独不觉 。
已而遂晴 , 故作此 。
)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 , 于简朴中见深意 , 于寻常处生奇警 , 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 , 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 , 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是前一句的延伸 。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 余独不觉” , 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
徐行而又吟啸 , 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 , 更增加挑战色彩 。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 , 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写词人竹杖芒鞋 , 顶风冲雨 , 从容前行 , 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 ,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此句更进一步 ,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 , 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
以上数句 , 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 , 充满清旷豪放之气 , 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 , 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 , 心胸为之舒阔 。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 , 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 , 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 , 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 毫无差别 , 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 , 意谓风雨之声 , 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
“风雨”二字 , 一语双关 , 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 ,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
纵观全词 , 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
读罢全词 ,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 , 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
苏东波诗词七绝·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 ,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 , 秋千院落夜沉沉. 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 , 人道是 , 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 ,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 小乔初嫁了 , 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 , 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