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上第5课古诗词三首反思( 二 )


最顽皮、淘气的要数小儿子了,他趴在溪边树荫下,正在剥莲蓬玩耍,只见他双脚时不时前后摆动,手里剥着莲蓬,不时把莲子放在嘴里,喃喃地说着“好吃”,多可爱呀!见到此,辛弃疾诗兴大发,写下了《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一天傍晚,夜幕降临了,风儿轻轻地吹着,吹到脸上,使人到特别地舒服 。
山村的景色真美啊!广阔的草原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 。
仔细听,晚风中传来了牧童悠扬的笛声 。
虽然牧童放牧一天很累,但是,你看他是那样高兴 。
只见他一边吹着笛子,一边哼着小曲,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 。
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
牧童望着月夜美丽的星空,一个人凝望着,数着天上的星星,回忆着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
你瞧!他好象作了一个甜美的梦,他的嘴角又显出一丝微笑,是那样纯真,那样甜美 。
天气晴朗的一天,看见两个小渔童坐在船上,他们看上去只有七八岁的样子,穿着漂亮的衣服 。
只见他们坐在船中,顺流而下,还收了竹篙,停了船桨 。
他们却撑起了伞,原来那两个孩子并不是要打伞遮雨,而是为了借风使船前进!他们可真聪明.雨伞,我们都把它用来挡雨、遮太阳 。
他们却把雨伞当做了帆,借着风势使船前进 。
他们不用划船,在船中还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船就随着风势自由前进,风把船推进他们的家 。
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长相思读后感纳兰性德长相思读后感展开全部山一程,水一程 。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
风一更,雪一更 。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有人曾这样评论过:词的上阕将千里行程中目睹的万事万物,凝缩为“山”“水” 二字,“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词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空间感和思乡情构成了词人心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
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的背离中驻营夜宿,词人的思绪早就超越了他自己 。
“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山海关),而心却在关内,在故园 。
“夜深千帐灯”,这看起来开阔的意境,壮伟的景观,实际上则是词人情心深苦之写照 。
白日统千军万马行走天涯,跋山涉水,为何夜深时仍然灯火通明,难以入梦?——思乡失眠!古人没有现在的安定生活,也没有如今的便利交通,但他们有着的是一颗炽热的心,他在不停息的跳动着,家乡和亲人便是他们永不停歇的动力此人有着报国的大志,又有着想脱离黑暗的幻想,内心的挣扎让他,开始逃避那些权贵,情愿回到家中与亲人享受天伦之乐,而这种行为,到现今还会是一种选择吗?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
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
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