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成 诗词赋 朗诵会 济宁日报

李泉成 诗词赋 朗诵会 济宁日报

解放日报: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经过几千年大浪淘沙,流传到现在的那些名篇巨著中,饱含着诗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以及深厚的修养、情怀,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 。
我们中国有这么悠久的文化历史,有这么多伟大的诗人和词人,我们不只是要死记硬背,“入乎耳,出乎口”,我们更要把诗词里的精神、感情、思想、品格与我们融汇一体,这才是我们学习诗词的真正目的 。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 。
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
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
”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 。
人就要有这种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
到了南北朝,钟嵘的《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
”他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感动了万物,万物的生长变化又感动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而借以表现这种感动和摇荡的最好方式就是诗歌 。
《诗品序》中又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 。
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 。
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 。
我们中国的语言有一个特色,就是有四声——平、上、去、入 。
除了中国以外,不管是英语、法语还是日文、韩文,它们都没有四声的变化 。
我们说“花”,一个单字是一个音,是单音节的 。
英文说“flower”,是复杂的音节 。
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 。
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 。
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
《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节奏 。
一个字没有节奏,两个字也没有节奏,三个字很单调,四个字就有一个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 。
《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它两个字一个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 。
所以,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它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 。
“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 。
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 。
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单调,但它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
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吟诵很重要 。
《春夜喜雨》中有一种仁爱之心我们现在都使用普通话,不再有入声字了 。
但是在古代,李白、杜甫他们是按照有入声字的平仄来写诗的 。
杜甫有一首诗叫《春夜喜雨》,写的是春天的夜晚下雨了,诗人见了很高兴 。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春雨洒下来,万物滋生,耕田种地就可以开始了,这是我们一年中非常重要的季节 。
如果春天不下雨,干旱,就要闹旱灾了 。
所以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好雨顺应下雨的时节,下得恰到好处 。
“节”字是入声 。
“当春乃发生”,在春天万物需要润泽的时候,就下了雨 。
“发生”就是下雨,“发”字也是入声字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润物的雨,不是狂风暴雨,它没有喧哗,没有吵闹,滋润着万物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