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视听( 五 )


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
三、诵读悟情,品味韵律美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 。
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期末模拟试题长安秋望 赵嘏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净渚莲愁 。
鲈鱼正美不归去[1],空戴南冠学楚囚 。
[2]注释:[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
[2]“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
①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首联写长安景色,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仿佛汉朝雄伟壮丽的宫阙在眼前浮动 。
B. 第三句以“残星”写时辰,晨星寥落,曙光初现;以“雁横塞”点时令,南归的秋雁正在掠过北方的天空 。
C. 颈联写触目所见:竹篱旁边,一丛丛紫艳的菊花似开未开;水塘旁边,一朵朵凋残的莲花花瓣落尽 。
D. 尾联使用两个典故,言简而意丰,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羁旅京城,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 。
②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首句用“凄清”二字,表面上是写秋意的清冷,实际上则是借此衬托诗人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
B.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写动景,“人倚楼”写静态 。
视听结合,动静有致,颇具匠心 。
C. 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构成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
D. “紫艳”二字写出了菊花美丽的色泽,“静”写出菊花娴雅的仪态,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
③诗中“红衣落净渚莲愁”与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声声慢》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在抒情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伴随着丰富的联想”,“仿佛汉朝雄伟壮丽的宫阙在眼前浮动”错,这句是以汉代唐,实写眼前景物,不是对历史的怀想 。
②D“寄托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错 。
这句写景无身世之慨,更表现不出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
③都使用移情手法(答“移情于物”、“以物托情”、“拟人”亦可),通过对莲(菊)凋残衰败景象的描绘来抒发愁情 。
(2分)诗句“红衣落净渚莲愁”通过写莲花的“红衣落净”、花谢蕊枯、满面愁容,抒发无限乡愁;词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通过写满地残菊,任其枯萎凋谢,来抒发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起的满腔愁怀 。
(2分)
赏析语句!!谢谢! 展开全部【作品名称】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创作年代】清代【作者姓名】纳兰性德【作品体裁】词【作品出处】《饮水词》作品原文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1]注释译文注释①谁念句:意谓秋天到了,凉意袭人,独自冷落,有谁再念起我呢?“谁”字指亡妻 。
②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
③被酒:中酒、酒醉 。
④赌书句: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优患困穷而志不屈 。
”此句以此典为喻说明往日与亡妻有着像李清照一样的美满的夫妻生活 。
译文秋风凉,落叶纷纷,对着窗子独自冷落 。
对着夕阳思念往事 。
喝酒睡懒觉,赌书泼茶,当时只是平常事 。
孤独寂寞之情如是,借怀念往事以排遣,但愈加孤独 。
平常事已变成求之不得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