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教案:乌鸦和狐狸( 六 )


(3)你觉得这个表情和哪幅图有关?为什么?(肉在乌鸦嘴里 。引导幼儿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因为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它非常想吃,所以馋得口水直流 。
(4)后来,狐狸很得意,很神气,这又是为什么?(……)是哪幅图呀?因为狐狸得到了肉,所以很得意,很神气 。那狐狸是怎样得到乌鸦嘴里的肉的?(四个幼儿说)这块肉在乌鸦的嘴里,狐狸要得到这块肉,必须使乌鸦怎样?(启发幼儿想出使乌鸦张开嘴巴)怎样才能使乌鸦开口呢?你认为狐狸会对乌鸦说些什么?(充分发挥幼儿想象,想出乌鸦开口的多种句子 。)狐狸想了许多点子让乌鸦张口 。最后,乌鸦还是上当了,嘴一张,肉就掉了下来 。看——狐狸怎么样?很得意,很神气的 。
(5)可是乌鸦呢?它会怎么想?(想把肉夺回来)看最后一幅画,肉又回到了乌鸦的嘴里 。这时候,狐狸的表情就垂头丧气,无精打采 。那么,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夺回这块肉的?和你旁边的伙伴商量商量,一起想想 。
(6)乌鸦可能想了什么好办法?(……)
(7)乌鸦究竟想了什么办法?(出示河边的图片)狐狸来到了哪儿?它看到了什么?河里真的有吗?为什么?乌鸦对狐狸说——(课件)“河里的那块肉比你的大多啦!”乌鸦说什么?它为什么要这样说?狐狸会上当吗?为什么?你们看——(课件)最后,狐狸没有吃到肉,只能垂头丧气地走了 。
4、完整欣赏故事 。总结寓言的中心思想 。
(1)想不想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欣赏故事 。)
(2)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3)你想对乌鸦说什么?你想对狐狸说什么?
小结: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要像乌鸦一样,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请教你的朋友、老师、阿姨、爸爸、妈妈等其他的大人 。
【活动反思】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 。讲的是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 。故事简短有趣,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
对于这种以对话为主又揭示一个道理的童话故事,怎样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全身心地投入进入;怎样上才能落实“预习指导”,让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迹;怎样上才能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上出低年级语文的味道 。
一、以读为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 。
学生的朗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读,朗读可以加深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孩子们在悟中读,在读中悟 。1、悟中读 。学生预习过课文,对文中的狐狸有个初步的印象——狡猾 。怎样把狐狸的狡猾通过朗读读出来呢?关键还在于对“狡猾”的真切的体验 。我首先是通过抓关键词来体会 。第一次对话中“亲爱的”和“您”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 。第二次对话中,狐狸的表情是“赔着笑脸”,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狐狸的“笑”并不是真诚的,不是发自内心的,他的笑是另有所图的,是装出来的,是虚伪的笑 。这一下,孩子对狐狸的“狡猾”的感受又深了一层 。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入境又入情,,朗读就不再是难题 。孩子们会露着“做作”(表现狐狸的狡猾)的笑容,用很温柔的语气去讨好“乌鸦”,有的孩子在“骗肉”时还会晃着脑袋 。一脸的“亲切”样 。边悟边读,学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 。2、读中悟 。朗读是感悟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种方法 。孩子在投入的朗读中,其实已经进行了一种角色互换,自己显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乌鸦 。他们在绘声绘色的演读中,又一次加深了对文中角色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