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三 )


《边城》里的人情亦如水,细水长流,却不是如水一样无色无味,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 。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 。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 。爷爷,一个坚强的老人,同样有着每一位老人都拥有的那份慈爱,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 。
不由的感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结局或许不尽如人意,但不由得为祖孙间的关爱,兄弟间的情谊,男女间的感情而感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悠然的土地上孕育着这样一批有着淳朴,美好心灵的人 。

边城读后感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兵荒马乱的时代之殇仍然在中华大地延续,古老的中国在外来侵略下被迫经历着一场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形态的变革,传统的伦理道德模式被逼向崩溃的边缘 。糟粕固然受到了批判,然而其值得继承的部分也在分崩离析,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开始模糊 。
在这样动荡的时代,个人的存在几乎没有意义,所有的意志都遭受到无情的碾压 。沈从文岁出身在民风剽悍的湘西,性格却脆弱敏感 。
他清醒地意识到在革命狂热背后的隐忧,并在作品中流露出迷惘和难以适应的情绪 。
所以他以笔代画,“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 。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可谓命运坎坷 。沈从文自建国以后,饱受左翼文化界的批判,其重要证据就是以《边城》为代表的“颓废色情”作品,然而身后,《边城》又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重新奠定了其在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地位 。
世事反复无常,再对照着《边城》里宿命式的爱情悲剧,令人喟叹 。

边城读后感


读罢《边城》,脑海里留下的只有一片青翠的绿色,那种绿不同于油画家笔下沉稳厚重的墨绿,也不同于水墨画中轻描淡写的石青,而是一种纯粹且通透的青翠,翠得发亮,翠得莹润,翠得仿佛能凭空沁出芬芳的水气,翠得仿佛草木间所含的天地灵气都劈面扑来 。
想必是沈老先生难以忘怀故乡的葱翠,所以他赋予女主角同样秀丽的名字——翠翠 。翠翠就如同白娟前的一条灵巧绣丝,乌黑油亮的发辫透露出青春的气息 。她一跳,白娟上就出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她一笑,白绢上就现出了一座玲珑的.吊脚楼,她走得越远,白娟上的景象就越多,当她拿起那支古旧的'船桨时,一座湘西边城的全景便跃然展示在读者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