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二 )


课前我还布置了让学生搜集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尽管农村的学生没有网络 , 没有很多的课外书 , 但是他们还是在自己仅有的工具书上搜集到了有用的资料 。收集资料有助于学生拓宽生活视野 , 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 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 。收集资料能让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 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充满科学性与知识性、秀丽有趣的小诗 , 如何让孩子觉得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 对大自然充满向往与探索的兴趣?这是我备课时一直考虑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有三点自己比较满意:
一、以读代讲 , 读中感悟 。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 , 我以读带讲 ,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 在读中理解 , 读出感情 , 读出味道 。本诗是写自然科学常识 , 要让学生边读边想 , 读懂其中的科学知识 。我在教学中大胆放手 , 将理解课文内容的机会交给学生 , 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代替我对课文的讲解、分析 。首先 , 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在野外迷路了会怎么办?”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通过小组讨论、集体汇报等形式 , 学习课文中的四种方法 。在小组学习时我及时巡视指导 ,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到的方法 , 并找到相应的段落再读 , 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 学生用自己的话或书中的句子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小组学习之后 , 我又引导学生集体汇报、进行总结 。如学习大树一节:学生说我知道大树也能告诉我方向 。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 , 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5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5篇 。我又问:“为什么会一面稠 , 一面稀呢?”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 从而也更进一步理解了课文所蕴含的知识 。
二、利用简笔画 , 突破难点 。
沟渠里的积雪怎样给我们指引方向 , 教材只给我们说“看看哪边化得快 , 哪边化得慢 , 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 , 到底哪边是南 , 哪边是北 , 却没有几个学生清楚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 我采用了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我画了一条沟渠 , 里面一面的雪多 , 另一面的雪少 , 请学生判断到底哪面是南 , 哪面是北 , 并说明理由 。刚开始 , 不少学生认为雪多的一面是北 , 少的一面是南 , 理由是太阳在南边 , 把南边的雪晒化了 。只有一名学生认为雪少的一面是北 , 雪多的一面是南 。此时我没有急于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答案 , 而是让他们再读课文 , 看看自己的理解有没有改变 。孩子们再次思考 , 但仍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此时 , 我在沟渠的一边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 , 请学生再来判断 。这样一来学生马上明白了 , 原来积雪多的一面是南方 , 而积雪少的一面是北方 , 因为沟渠的边沿挡住的南边的太阳光 。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的明白 , 我又画了一座小山包 , 一边积雪多 , 一边积雪少 , 请学生判断方向 。这次学生马上明白了积雪多的是北房 , 积雪少的一面是南方 。接下来我又画了一条宽宽的街道 , 两边是高楼大厦 , 请学生判断是街道南边的雪化得快 , 还是北边的雪化得快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 , 也很快给出了答案:街道北边的雪化得快 , 街道南边的雪化得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