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曲( 四 )


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 , 唐代的诗歌形成了固定的分类 。
其分类有两种 , 一是古体诗 , 也叫古风;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 , 没有一定格律 , 篇幅可长可短 , 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 , 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 , 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 。
二是近体诗(格律诗) , 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 , 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 更讲究追求声律 。
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五、七言律诗(八句)和五、七言律绝(四句) 。
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
盛唐时期 , 诗歌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
不论是五古、七古、乐府、歌行 , 还是近体诗 , 都呈现出特异的光彩 。
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 , 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
在诗歌高度发展的环境里 ,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盛和燕乐的流行 , 唐代还兴起了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词 。
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 , 题材广泛 , 作者众多 , 但艺术上还比较粗糙 。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 , 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 , 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慢词 , 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之中 , 使情景紧密交融 , 其细致、具体、微妙处 , 有的甚至胜于唐诗 。
其次 , 宋词又长于比兴 , 多以微妙而细致的比兴手法 , 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隐幽的感情 , 感人至深 。
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 , 虽沿袭五代的传统 , 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 , 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 , 以婉约为宗 , 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 , 题材的扩大 , 艺术个性得到重视 , 艺术手法渐趋多样 , 故使宋词风格在婉约与豪放之外 , 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
赢得了与唐诗并称“一代之文学”的地位 。
总之 , 宋词虽被称为“诗余” , 但创调数百 , 列体盈千 , 不仅反映了较广阔的生活 , 更是抒情文学的精品 , 其成就与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
可以说 , 词兴于唐 , 繁衍于五代 , 大盛于两宋 。
宋朝时期 , 当时契丹族和党项族在与宋人的长期交往中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封建文化 , 但尚未产生成就较高的诗、词作家 , 作品数量也不多 。
由女真族建立的金 , 则继承了北宋的诗歌成就而自具面目。
到了元明两代 , 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 , 叫曲 , 也称散曲 。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 。
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 , 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 。
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
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
中国古代诗词曲的巅峰作品《论语?述而》:“子 曰:饭疏食饮水 , 曲胧而枕之 , 乐亦 在其中矣 。
不义而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
”孔子认为饮食检朴 , 弯着胳膊作枕 , 虽贫苦而自有其乐趑 , 后因噙指安贫乐道 。
唐?权德舆《多病戏书 因示长孺》唯思曲肽枕 , 搔首掷华 缨 。
”唐?陆龟蒙《袭美见题郊居十首因次韵酬之以伸荣谢》之十二: “只有君同癖 , 闲来对曲肱 。
”宋?刘克庄《解连环?戊午生日》:“拣人间 有松风处 , 曲肱高卧 。

中国古代诗词曲发展的几个阶段是什么?发展过程及代表诗词.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 诗歌是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 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文人创作的漫长过程.在中国文学史上 , 春秋时编成的《诗经》是现在能看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 一共三百零五篇 , 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在语言的句法上 , 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从音乐角度上分有“风 , 雅 , 颂”三个部分.在表现手法上有“赋 , 比 , 兴”三种.《诗经》的出现 , 标志着我国最早发生、发展的文学形式诗歌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发展阶段的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 ,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继《诗经》之后 , 公元前四世纪 ,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 , 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文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 , 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 , 发展为五言句和七言句 , 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 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先秦时代 , 《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 , 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座标 , 其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秦代时间短促 , 加上焚书坑儒 , 思想统治极为严酷 , 因此主要只有民间尚有歌谣流传.到了汉代 , 西汉文人诗坛 , 颇为寂寞.基本上为模拟四言和骚体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有汉初高祖刘邦的骚体歌诗《大风歌》、韦孟的四言《讽谏诗》等. 但是到了东汉 , 情况就有转变 , 张衡的《四愁诗》虽没有脱尽骚体影响 , 但已具有新的气象.在班固、张衡的倡导下 , 东汉文人注意学习乐府民歌.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乐府诗》 , 其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 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东汉早期作家班固写的《咏史》诗 , 采用的是五言形式.后来张衡作《同声歌》、秦嘉作《留郡赠妇诗》 , 使五言诗的技巧上更有进步.《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建安时代 , 由于三曹七子的提倡 , 终于形成了"五言腾踊"的局面.七言诗的创作也在尝试中.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 , 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 , 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 , 由于受到了天竺梵音学的影响 , 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 , 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 , 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 , 诗歌进入了辉煌灿烂的全盛时期.不但名家辈出 , 佳作如林 , 数量超过了西周至南北朝历代之总和 , 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题材领域的拓展、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体制的完备成熟等方面 , 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 百花竞放 , 蔚为大观.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 , 唐代的诗歌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 , 一是古体诗 , 也叫古风;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 , 没有一定格律 , 篇幅可长可短 , 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 , 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 , 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格律诗) , 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 , 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 更讲究追求声律.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五、七言律诗(八句)和五、七言律绝(四句). 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盛唐时期 , 诗歌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不论是五古、七古、乐府、歌行 , 还是近体诗 , 都呈现出特异的光彩.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 , 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诗歌高度发展的环境里 ,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盛和燕乐的流行 , 唐代还兴起了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 , 题材广泛 , 作者众多 , 但艺术上还比较粗糙.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 , 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 , 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慢词 , 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之中 , 使情景紧密交融 , 其细致、具体、微妙处 , 有的甚至胜于唐诗.其次 , 宋词又长于比兴 , 多以微妙而细致的比兴手法 , 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隐幽的感情 , 感人至深.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 , 虽沿袭五代的传统 , 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 , 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 , 以婉约为宗 , 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 , 题材的扩大 , 艺术个性得到重视 , 艺术手法渐趋多样 , 故使宋词风格在婉约与豪放之外 , 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赢得了与唐诗并称“一代之文学”的地位.总之 , 宋词虽被称为“诗余” , 但创调数百 , 列体盈千 , 不仅反映了较广阔的生活 , 更是抒情文学的精品 , 其成就与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可以说 , 词兴于唐 , 繁衍于五代 , 大盛于两宋. 宋朝时期 , 当时契丹族和党项族在与宋人的长期交往中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封建文化 , 但尚未产生成就较高的诗、词作家 , 作品数量也不多.由女真族建立的金 , 则继承了北宋的诗歌成就而自具面目 .到了元明两代 , 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 , 叫曲 , 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 , 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 , 今朝雨雪霏霏 , 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 , (怎)消磨(这)日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