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设身处地的诗词

描写设身处地的诗词

形容善良的诗词首尾吟年代:【宋】 作者:【邵雍】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鉴诫时 。
意浅不知多则惑,心灵须识动之微 。
行凶既有人诛戮,心善岂无天保持 。
读易不惟明祸福,尧夫非是爱吟诗 。
重送朗州张员外年代:【唐】 作者:【罗隐】朱轮此去正春风,且驻青云听断蓬 。
一榻早年容孺子,双旌今日别文翁 。
诚知汲善心长在,争奈干时迹转穷 。
酬德酬恩两无路,谩劳惆怅凤城东 。
入如来禅年代:【明】 作者:【朱元璋】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 。
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 。
目有神光顶相圆,王公稽首拜其前 。
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 。
替佛说法近市廛,骅骝杂□拥粉钿 。
飘飘飞度五台巅,红尘富贵心无牵 。
松下趺坐自忘缘,人间甲子不知年 。
简张安国年代:【宋】 作者:【章甫】南北东西厌问津,西海忘形今几人 。
惟公名誉一世重,虽不吾与吾当亲 。
气吞云梦并余子,深厚文章六经似 。
昂霄耸壑正当时,发策决科余事耳 。
上方忧顾大江东,虎踞龙盘气象雄 。
却袖玉堂挥翰手,来成方面保厘功 。
西风澹日边云碧,岁晚军情犹未得 。
不应矫首送飞鸿,想得攒眉正忧国 。
雅闻一诺值千金,推挽尤多乐善心 。
坐上能容野人否,试听客里短长吟 。
形容善良的诗词香饵见来须闭口,大江归去好藏身,盘涡峻激多倾险,莫学长鲸拟害人 。
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难伸; 设身处地们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
...
形容“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成语有哪些?推己及人,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大公无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顾全大局(我知道的) 。
经典人生格言短信句子 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在如今的时代,提倡礼貌大概是重建文明的第一步 。
也许文明的第一步就是,说话的时候,婉转一点;写信的时候,客气一点;待人接物的时候,礼貌一点 。
——旅美学者沈睿当一个人遇到危险和困境时,我们只是摘下帽子,对他说“早晨好,拜拜”,然后就离开他,这是可耻的 。
——一位珠峰攀登者对一些人的冷漠表示了强烈不满没有自尊的脖子,无法支撑自信的头颅;没有背景,就奔前景 。
——网上流传甚广的2006年高考作文语录人都有喜怒哀乐,这个避免不了 。
我现在认为应该做到三条:第一是克制;第二是谦虚;第三是执著 。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论性格
根据意思写词语 。
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测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古诗鉴赏探究的论文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应“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代诗歌,因此,几乎每年高考都有古代诗歌理解鉴赏题.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个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论文百事通不少教师对古代诗歌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翻译古代汉语字词的水平上,或者仅仅满足于背诵一些诗词名句以应填空之需,自然距离达“纲”甚远.有的教师虽然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但或蜻蜓点水,或只读不写,学生的朦胧感知不能上升为明晰的认识,因而鉴赏能力的形成还是落不到实处.我在教学实践中领会到,要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水平,在教学中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初步”二字.由于对中学生的鉴赏要求只是“初步”,所以不能求其像专家教授那样博大精深、广征博引,作艰深的理论探讨.例如写李白,大约只须写到“豪放飘逸”“清水出芙蓉”等,不必“神识超迈”(赵翼《瓯北诗话》),“放言实是法言”(刘熙载《艺概》);说意境,只说“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高中课本《古代诗歌的艺术欣赏》),不必大谈“意象”(王世贞《艺苑卮言》)、“兴象”(胡应麟《诗薮》)、“情景”(王夫之《姜斋诗话》)、“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等.当然,“初步”也不能仅是浅层次停留在对诗词语言文字的简单诠释上.第二,立足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借助形象思维,设身处地理解诗词意境.由于时代的差异,当今中学生对古诗词中描写的意境往往有较大距离感,难以理解.例如离别这一题材,由于古人远行只能借助舟楫车马,而今天交通工具已进步,日行万里并非难事,离合聚散不算稀罕,因此那种“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等愁苦,学生未必能全部理解.但是,人类的情感又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想像,设身处地,往往能帮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所带来的困难,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例如“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哭后心理活动如何?若设身处地,便不难代为设想.他想收留琵琶女,但自己左迁湓江,收留一个江湖歌妓,怎禁得世俗非议?他想帮她打听商人的下落,但那唯利是图的商贾又怎能治愈琵琶女心灵深处的创伤?他想资助她一些银两,但又怕亵渎了她高洁的人格,而且那精妙的琵琶曲是仙界的音乐,哪能用银钱去玷污呢?……月上中天,凄寒的江风吹得芦荻瑟瑟作响,江涛发出悲凉的叹息.琵琶女伫立良久,向诗人深深一鞠躬,随一叶扁舟消失在茫茫江天.诗人心弦乍断,百感交集,但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能对沉沉夜幕发出无可奈何的呼号:茫茫黑夜啊,你吞噬了多少美丽的人生!其他如《涉江》中屈原的心理活动,白居易《夜闻歌者》中“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姜夔《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是真消极吗?)等,都不难通过这种方法去理解.第三,赏与析结合,从对语言文字的分析中把握艺术形象.我国古代诗词受韵律、平仄等限制,语言十分考究.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意胜”、“象外之旨”、“神余言外”等,要求“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中学生虽有一定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对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还相对薄弱,因此,指导他们写赏析文章时起点不能过高,要从语言文字的分析入手,抓住重点诗句,把握艺术形象.例如“琵琶声停欲语迟”,简单的七个字就不仅仅记叙了动作,而且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琵琶女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始闻“问”声(“寻声暗问弹者谁”)一惊,故“停”;继而辨明问意,故“欲语 ”;但久历风尘,饱经沧桑,飘零江上,一颗残破的心,从何说起,故“迟”.七字三顿,细致入微而又婉曲含蓄,内涵十分丰富.再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卷”“拍”三字动词神完气旺,笔力千钧,勾画出气势雄浑的“大江赤壁图”.抓住这些地方,析中赏,赏中析,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第四,教师示范,做出榜样.目前,供学生写诗词赏析文章的参考例文几乎没有.专家论文往往高远,可望而不可及;《教参》上没有现成的例文;各式各样的作文选刊瞄准的多是高考作文.教师亲自动笔写,可填补这个空白.教师的文章好比一架梯子,一端立足学生实际,一头搭靠名家名作,它本身也许没有多少学术理论价值,但谁能否认,踩着这梯子登堂入室的学生未来却很可能在学术理论的殿堂里大有作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