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椒的诗词( 六 )


清康熙42年(即公元1703年)《韩城县续志》也有“西北山椒 , 迤逦溪涧……亦有猴头花椒极盛 , 各原野村墅俱树之 , 种不一 , 有大红袍 , 有枸椒 , 有黄色椒 , 远发江淮”的描述 。
文中的“西北”就指现在的西部山区 。
数百年前的县志不但说明了韩城花椒的栽培历史、生产区域及规模 , 而且结合外部感观特征对所产花椒予以冠名 , 名曰“大红袍”花椒 。
“大”意味着韩城花椒颗粒大 , “红”表明韩城花椒颜色为鲜红色 , “袍”即表述了韩城花椒外形酷似衣袍 。
同时 , 也对产品流通情况进行了概述 。
在韩城生产花椒最早的盘龙乡就有一个以盛产花椒而得名的“椒树圪土劳 村” , 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
韩城花椒的栽植历史由此可见一斑 。
我国华北、华中、华南均有分布 。
陕西韩城、合阳(国内最大产地) , 河南省伏牛山、太行山栽培较为集中 , 鄢陵各处均有栽植 。
南美洲也本来就有一些品种在野外生长 。
花椒果子其中 , 甘肃省临夏地区已经成为除陕西韩城以外的第二大花椒产区 , 其周边地区也有栽植.花椒始见载于《诗经》 。
古代常将花椒与酒配制 , 称作椒酒 。
《齐民要术》多次提到用于调味 。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其味辛而麻”的特点 。
此麻现已形成四川风味的一大特色 , 并为厨师所广泛应用 。
形容味道的诗句展开全部 形容味道的诗句 《猪肉颂》 苏轼 净洗铛 , 少著水 , 柴头罨烟焰不起 。
待他自熟莫催他 , 火侯足时他自美 。
黄州好猪肉 , 价贱如泥土 。
贵者不肯吃 , 贫者不解煮 。
早晨起来打两碗 , 饱得自家君莫管 。
诗句意思是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 , 少许放水 , 燃上柴木、杂草 , 抑制火势 , 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 , 不要催它 , 火候足了 , 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 , 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 , 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 , 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
苏东坡身上 , 充满了心灵的喜悦 , 思想的快乐和智慧的光芒 , 在他这首《猪肉颂》里亦漫溢这样的豪放气度 。
“火候足时他自美” , 对万事万物需有这样的耐心和静气;有了这样的宁静 , 苏子才能超出烦恼之外 。
一代文豪 , 被发配到黄州当团练副使时 , 悉心研究美食 , 居然缔造了“东坡肉”这样伟大而流传千古的作品 。
《猪肉颂》便是在发明“东坡肉”后所作 , 初始名叫《炖肉歌》 , 读过“东坡肉”这部著名作品的人无法计数 , 岂又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相比较?可贵之处是“东坡肉”不是印刷出版 , 它是文火细炖 。
“信阳小煎”是我在前人已经创造的回锅肉基础上 , 再进行技术革新的 。
这个灵感来源于我新近喝的两种茶 , 一是太湖洞庭山之碧螺春 , 一是信阳毛尖 , 我将两种茶交替喝 。
味道青烈的绿茶 , 我以为顶级就是信阳毛尖 , 吴县碧螺春不及其烈 , 却是得之青郁 , 不可同比 。
茶汤是解腻之王 , 可以用之造肉吧?想到此 , 我去八里桥市场买回一块五花猪肉 , 放锅里 , 搁两块姜、一块桂皮、两枚八角、小撮花椒、一两信阳毛尖 , 文火细煮 。
煮得久 , 一锅绿茶 , 青青气息弥漫 , 浸入肉丝 , 至肉烂极 , 就倒去肉汤 , 切小薄肉片 , 放锅里小煎 , 佐豆干、茶菇、阳江姜豉 , 中火炒 , 炒至豆干有焦感 , 放香芹 , 待香芹熟起锅 。
此肉绝无腻味 , 瘦肉处含干烧肉香 , 肥肉处回荡着回锅肉的悠悠绵香 , 豆干与香芹 , 两样植物的种子与茎叶 , 味道是与肉香同在 , 细吃 , 耐嚼得很 , 又喝了些二锅头 。
一块五花肉 , 可以做许多碟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