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表现手法( 四 )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 。
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 。
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 。
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
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
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
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 。
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
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 。
”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 。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 。
李白《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都有什么前面说的走题了古诗的修辞总结为赋比兴对于唐跟唐后的诗, 。
孤独の幻想 的描述还算比较多了了不过好像 。


还有什么没说的 。
像、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这些你都没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