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象牙诗词( 六 )


"便面"一律用细竹篾编形制成 , 上至帝王 , 下至平民者使用它 。
西汉时期 , 对称"合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 , 其形尚圆 , 合欢扇特点是面素白色以扇柄为中轴 , 左右对称似圆月 , 纨扇以竹木为架 , 面成圆形或椭圆形 , 用薄丝绢糊成 。
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纨扇最为考究 , 有"齐纨楚竹"之说 , 即指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纨扇 。
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 , 并赋诗颂之 , 如班婕的扇诗 , "新裂齐纨素 , 鲜洁如霜雪 , 裁为合欢扇 , 团团似明月 , 出入君怀袖 , 动摇微风发" 。
此种对称式团扇出现后 , 历代沿用而不衰 , 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 。
清代时 , 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 , 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瓜凌形、腰形、马蹄形……这些扇形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 盈、工艺性强 。
折扇 , 古称"聚头扇" , 或称为撒扇 , 或折叠扇 , 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 。
南宋时 , 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 。
折扇盛行于明代 , 皇帝下召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 , 吸取外来工艺制作 , 促进国内扇子发展 。
扇子起源于中国 , 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 。
最早出现在殷代 , 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 , 称之为“障扇” , 故“扇”字里有个“羽”字 。
当时 , 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 , 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 。
西汉以后 , 扇子开始用来取凉 。
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 , 妙计横生 , 运筹帷幄 。
羽扇出风缓软 , 不入腠理 。
东汉时 , 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 , 以便点缀绣画 。
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 , 也叫“合欢扇” 。
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 。
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 , 款式争奇斗艳 , 闺阁仕女手摇团扇 , 清风徐来 , 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 , 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 。
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 。
《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 。
当时有位“老母” , “持六角竹扇 , 求书于王羲之” , “羲之为书五字” , 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 。
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 , 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
北宋时 , 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 。
折扇 , 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 。
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
到了南宋 , 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 , 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 。
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 。
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 。
眼下 , 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 , 每柄价值都高达数万 , 乃至数十万元.其二说:关于扇子的历史和诗文扇面入字入画 , 使人赏心悦目 , 给人以美的享受 。
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 , 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 。
老舍先生平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 , 几十年来 , 他集得扇子有数百把 , 其中有明、清和现代书画家题诗作画的扇子 , 亦有戏剧界名流的书画扇 。
郑逸梅先生爱扇成癖 , 视扇为“书画皆绝的珍品” 。
他最珍爱章太炎的篆书扇和吴湖帆所绘绿梅的书画扇 。
当代女作家叶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 , 书画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 。
她书房的书橱中有把扇面 , 上有刘海粟题写的“清风”二字;冯友兰题写的“明月”二字;裴艳玲书写的“乱石崩云”四字;华君武所绘的幽默画 , 曹禺的题诗等等 , 叶文玲非常珍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