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时间(13)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 , 花片纷飞 , 落红如雨 , 虽极不堪 , 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 , 花已沾泥 , 人践马踏 , 化为尘土 , 所余痕迹 , 但有尘香 , 则春光竟一扫而空 , 更无所有 , 就更为不堪了 。
所以 , “风住尘香”四字 , 不但含蓄 , 而且由于含蓄 , 反而扩大了容量 , 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 , 故所为如此 。
日色已高 , 头犹未梳 , 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 , 但那是生离之愁 , 这是死别之恨 , 深浅自别 。
三、四两句 , 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 , 点明一切悲苦 , 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
而这种“物是人非” , 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 , 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 , 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 , 都在其中 , 故以“事事休”概括 。
这 , 真是“一部十七史 , 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 , 眼泪已经直流了 。
前两句 , 含蓄;后两句 , 真率 。
含蓄 , 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 , 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 , 而仍然不得不诉 。
故似若相反 , 而实则相成 。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 ,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 , 有人物 , 有场景 , 还有对白 , 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 昨夜雨疏风骤 ”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 , 正写疏放疏狂 , 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
当此芳春 , 名花正好  , 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 , 心绪如潮 , 不得入睡 , 只有借酒消愁 。
酒吃得多了 , 觉也睡得浓了 。
结果一觉醒来 , 天已大亮 。
但昨夜之心情 , 却已然如隔在胸 , 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
于是 , 她急问收拾房屋 , 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 , 笑回道:“还不错 , 一夜风雨 , 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 , 嗔叹道;“傻丫头 , 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 , 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 , 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 , 可谓“传神之笔 。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 , 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
然后一个“卷帘 ” , 点破日曙天明 , 巧妙得当 。
然而 , 问卷帘之人 , 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 , 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
真是绝妙工巧 , 不着痕迹 。
词人为花而喜 , 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 , 实则是伤春惜春 , 以花自喻 , 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
声声慢 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 , 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 ,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 正伤心 , 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 , 点点滴滴 。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 。
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 , 在宋代众多词人中 , 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 , 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 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 , 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
当时 , 正值金兵入侵 , 北宋灭亡 , 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 , 南渡避难的过程...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的比较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 , 在南渡前后 , 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
南渡前 , 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 , 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 , 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