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生命美好的诗词( 六 )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
还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
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 。
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 。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
[词语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
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
暖树:向阳的树 。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
没(mò):隐没 。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 。
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
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 。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
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
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
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