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胡诗词

李白胡诗词

唐代诗人李白魅力何在?一、杜甫是青铜器,李白是唐三彩 。
前者厚重,后者瑰丽 。
想起唐三彩就想起李白,一样的沉酣恣肆,一样的飞动豪迈,也一样的有西部的异国风情 。
唐三彩有大漠风沙,长河落日之美,有夜色驼铃与酒与胡姬之美 。
唐三彩是中国与西亚的一个文化之谜,也正如李白身世之谜 。
李白的血液里,涌动着胡腾舞的音乐,宝蓝色的幻思与琥珀般的酒色,涌动着中古时代西域文化的热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秘的瑰丽 。
“乡关渺安西,流浪将何之?”(《江西送友人之罗浮》)这是李白关于自己身世的最明白的坦言 。
可是这两句诗,藏身于一首几乎不相干的诗中,简直就是诗谜,上下文根本无法讲得通 。
也许,李白对于他的身世,有着某种难以言宣的感情?也许,他用这样突兀的句子,来象征他的突兀的生命历程?史书上说,李白虽然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但是他的祖籍却是陇西成纪,只不过他的祖先在隋时因犯罪被流徙西域,才在碎叶生了他 。
李白五岁时,又回到了蜀地 。
这样,李白终是个甘肃人,与西域没有太大的关系 。

【李白胡诗词】

但是,李白身上的色彩太丰富了,与同时代的唐代诗人相比,李白太秀异了,与很多中土人都不一样 。
连苏东坡都叹道:“帝遗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
中国诗史的这个高峰来得有些突兀 。
文化的创造多数时候是渐进的,但有时会是突进的,如果李白是个外来户,带来那样的创意,产生那样的辉煌,即可作文化突进的一个个案来研究 。
而且,李白虽只是一人,背后却代表很多人和事 。
奇怪的是,那个时代似乎没有什么文化冲突,中国文化的包容力,那时特别大,有着丰富的文化融合现象,大到宗教教义、文明礼数,小到一只吃饭的盆子上面的图案,正是体现着某种特殊时代的文化魅力 。
所以,关于李白身世之谜,不是消闲风趣的知识考证,其中隐藏着有关民族文化演进的重大秘密 。
过去,陈寅恪先生就提出李白是西域胡人的观点 。
他的理由有两点 。
一是据他考证,隋末西域绝非中国版图,所以不能成为窜谪罪人之地 。
只有到了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0)平焉耆,西域才成为中国政治势力范围,方可作为贬谪罪人之地 。
二是李白的父亲叫“李客”,人们大都认为这表明了李白的父亲是侠客,犯罪逃往西域 。
但陈寅恪认为这只是望文生义而已,据他考证,隋唐至六朝,蜀汉久为西胡行贾区域,以客呼之,正是称呼那些侨居的胡商 。
陈寅恪提出李白胡族说之后,如松浦友久和詹英等表示赞同,胡怀琛也提出突厥化的汉人说 。
前几年周勋初先生写了《诗仙李白之谜》,分析了李白身上的很多奇异特点,(婚姻的入赘,对家庭不够负责,对胡姬的喜爱,剔骨葬友,手刃仇家,“诗中绝无思亲之句”,以及女儿与儿子的名字寓意等,)得出的结论:李白身上有着深隐的西域文化情结和浓厚的西域文化色彩,他虽然不说李白是西域胡人,其实最后也还是回到了陈寅恪的观点,主张李白的祖先好几代人生活在当时国际交往最为频繁丝绸之路上,难免有异族通婚之事,因而李白身上的胡人血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周的研究其实是陈寅恪的观点的一个最近的胜利 。
陈寅恪对于李白身世的考证,就不是一件为考证而考证的事情,而是有他的文化关怀在里面的 。
陈对于整个李唐皇室血统的考证,其实都有一种文化诗学的寓意:力图发现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对于一个老大帝国的起死回生之力 。
陈寅恪对于他心中的大唐的梦思,其实是寄托了他关于现代中国的文化梦 。
李白其人,代表了民族文化复苏的一个伟大的传奇 。
所以,自然不可以将这样的考证,看着是以血统论人 。
这是一个观察的角度,是从文化透视文学 。
此外,从文化的角度看,李白作为唐代文化的一个高峰,还应强调三点:第一,李白身上色彩之丰富与变化,与盛唐时代作为中国文化最为自由开放的时代,有真实的联系 。
唐代生活经历最丰富,身份最多样的诗人,非李莫属 。
李一身而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顽童、流浪汉、政治家、酒徒与诗人,日本学者冈村繁还说他接受过官方道教秘密组织的资助,几乎将他视为一个“间谍”!李白是最无愧于他的时代的丰富多样的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