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诗词碧绿( 六 )


一声长笛河槁晚,回首苍茫几树烟 。
这首诗虽然题名为“柳”,却抒发了游子的离情 。
岸边长长的柳条仿佛舍不得游子远去,要牵住即将启程的船 。
柳树被人格化了 。
暮色苍茫中,船上的游子也频频回首眺望河边如烟的垂柳,好象在向亲人作别 。
我国古代与柳有关的掌故就更多了,这里仅举一例 。
清代西征大将军左宗棠斩驴的故事和后人的颂诗,至今仍在西北地区广为传颂 。
清朝同治年间,俄国军队霸占北疆领土,朝廷派左宗棠为大将军,西征抗敌 。
同治五年(1866年),左军挥师入甘,但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 。
”左即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 。
”军令如山倒,很快地,大军明天到哪,树就先天栽到了哪 。
左率军一路厮杀到北疆 。
返回时,沿途已是“千里陇原,柳絮娜娜” 。
在凯旋途中,左宗棠见一些树皮剥落,以致枯死 。
左下车细看,发现一棵树下系着一头驴子,它正在啃柳树的皮,左宗棠当即火冒三丈,下令侍卫,将驴牵到酒泉城内鼓楼下,然后击鼓传令,集合军民、官吏前来听令受训 。
左站在鼓楼上,下令当众斩杀驴子,并宣布,若有人胆敢破坏柳树,与驴同罪,格斩勿论 。
人们心胆俱惊,谁也不敢再伤一棵柳树,几年以后,柳树成荫 。
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左大将军植树爱柳的功劳,就将左公西征时所栽的柳树起名为“左公柳”,甘肃巡抚杨昌浚,还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以赞颂此项功德 。
诗云: 大将西征人未还,湘湖子弟满天山 。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柳树柳诗,令人感叹 。
咏柳诗碧玉装...
形容柳枝的词语展开全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全部注释 1.诗题一作《柳枝词》 。
2.碧玉:形容柳树碧绿鲜嫩 。
3.丝绦:丝带 。
这里形容柳条 。
:由于天寒霜重,鼓都敲不响了 。
此句暗示战事惨烈,乃至战鼓都喑哑了 。
〔导读〕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
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
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
《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
"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
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