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历史事件( 三 )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 。
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 。
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
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 。
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
描写 历史的诗句展开全部 《山坡羊》《诗经·王风·黍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过洛阳城》《乌衣巷》(1)咏史诗: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
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
咏史怀古诗借古讽今,写出了人是变化的,而自然景物是亘古不变的 。
(2)发展: 六朝和唐代的咏史诗,较多借史抒情,风格悲凉沉郁,宋代咏史诗则较多议论,富於哲理,立意新颖 。
折叠汉代六朝 现存最早的咏史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作《咏史诗》八首,开创了咏史组诗的先河 。
南朝萧统《文选》卷21专门收录咏史诗 。
折叠唐至五代 唐末胡曾开咏史之风,自此咏史诗更为流行,除胡曾外还有汪遵、周昙著名咏史诗人 。
唐末诗人胡曾是历史上第一位以"咏史"名集的诗人,撰有150首七绝,编为《咏史诗》一书,每首俱以地名为题,旨在评论古今得失,以议论为主,并非偶然感兴所作,亦不在乎词藻,他的咏史诗是从唐末政治腐败、生灵涂炭的黑暗现实出发,藉历史事实来抒发自己感时纷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怀,关心、同情人民的痛苦的同时,又讽刺、批判统治者,寄托了渴望"中兴"的理想 。
学者对其咏史诗的艺术价值方面评价不一,辛文房认为其诗"擢于中等",王夫之评为"足之议论立而无诗允矣",《四库存目提要》则评为"兴寄颇浅,格调亦卑",总体而言文学地位不高 。
但另一方面,胡曾咏史诗正因不重词藻,故显得浅易通俗、明快流畅,风格质朴平易,且忠于史实、立论公允,因此自五代至明代,胡曾的咏史诗广泛流传,为儿童读物,或与《千字文》和《蒙求》等蒙学书籍合刊 。
汪遵与胡曾同时同辈,《全唐诗》中收录他的咏史诗五十九首,全属七言绝句,风格与胡曾近似 。
其诗绝大部份为怀古诗,表达了对历史问题的见解 。
寄托了对实际生活的深沉感慨 。
有藉历史人物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又有藉描写历史兴亡故事来警告统治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
唐末五代时周昙撰写《咏史诗》,共七绝203首,诗后有"讲语",解释有关史事 。
周昙任职国子直讲,以《咏史诗》向后唐君主进讲 。
周昙咏史诗文学价值亦不高,明代胡震亨批评为"拙恶不成句" 。
传播亦不如胡曾咏史诗广泛 。
唐至五代咏史诗还有敦煌诗歌,蒙书中以诗歌体编撰的《古贤集》全篇以八十句七言诗成篇,相似与胡曾、周昙的大型咏史组诗,此敦煌诗歌材料可结合咏史、蒙书、诗歌等,也开拓了中国文学敦煌变文研究讲史性变文(如《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伍子胥变文》等故事题材)的发展,采讨如何从咏史、讲史到历史演义 。
折叠宋朝 宋朝时由于雕版印刷盛行,促进了包括史书在内的书籍流传,也使人易于积储历史传记于胸中,再加以取舍剪裁写成咏史诗 。
这时期以陈普的《咏史》组诗为代表,与前代咏史诗相较尤以"翻案"类型之咏史诗最为突出,翻案类咏史诗摆脱了过去咏史诗因循蹈袭、陈腔滥调的缺点,标榜史识超拔,以创意妙脱蹊径,具有新奇、意外、层深、自得之妙 。
下了古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展开全部 ①出自唐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主要历史事件: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 。
吴主孙皓本想凭借长江天堑,阻拦西晋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他在江中暗置铁锥,并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可高枕无忧,而王濬以火烧毁了铁链,而西晋大军兵临城下,吴主孙皓也只是在金陵(金陵又称石头城)城头举出降旗 。
②出自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要历史事件:此诗作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
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