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的诗词( 二 )


李金发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一)把一系列灰色意象引进诗歌领域,以丑、怪、忧郁等为美。
(二)感觉或情感的意象化 (也称“思想知觉化”)(三)追求想象、比喻的新奇 1 、“取远譬” 2 、想象的跳跃对李金发的象征诗的整体评价" 对新诗的发展意义重大 。
" 没有留下可以诵读的作品,但留下了可供研究资料、还留下了应汲取的教训 。
李金发《弃妇》的诗句1、原文诗句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
2、作者简介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 。
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 。
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 。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
3、人物评价冯异:“李金发的诗是国内所无,别开生面的作品 。
”胡适:“李金发的诗是‘笨谜’” 。
苏雪林:“近代中国象征派的诗至李金发而始有,在新诗界中不能说他没有相当的贡献 。
只这一点李氏的诗便值得我们讨论了 。
”朱自清:"他的诗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 。
他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情感;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 。

分析李金发的《弃妇》的诗的特点在诗中,“弃妇”只是一个悲慨情感的象征物,是诗人对人生坎坷、悲惨命运的感受的象征 。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几句,表面上看是被遗弃的妇女的痛苦和悲哀,实质是象征黑暗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歧视和压力,导致诗人有感而抒发心中痛苦、幽怨的感情 。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一句,实质是象征作者的愤懑与找不到出路的困惑 。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至“为世界之装饰”数句,实质是象征作者的人生观:在诗人的眼中,人生不过是彷徨于死亡者墓前的弃妇,她的悲伤和痛苦都是无法为他人所理解的,无法改变的 。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文中“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的哀叹 。
李金发是现代诗坛怪杰,他的诗晦涩难懂,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所以一般不宜深读,否则很容易“走火入魔” 。
当然这道题目看来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题,希望我的肤浅见识能帮到楼主 。
4 回答者: MM白...
分析李金发的《弃妇》 。
展开全部 李金发诗歌诗坛怪杰,他的诗晦涩难懂,充满了隐喻和象征 。
这首《弃妇》是李金发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痛苦和悲哀,诗人代她向黑暗社会的歧视和压力倾吐了心中的痛苦的幽怨的感情;但是,如果深究下去,我们发现,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惯常的象征手法,“弃妇”只是一个悲慨情感的象征物,是诗人对人生坎坷、悲惨命运的感受的象征 。
在诗人的眼中,人生不过是彷徨于死亡者墓前的弃妇,她的悲伤和痛苦都是无法为他人所理解的,无法改变的 。
诗人运用了在场的视角,描述了弃妇的状态,她丑陋、老苦,她狂呼、怒号,她直面黑夜、又不得不与蚊虫为伍,她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坟墓之侧,永无热泪 。
也许是她的泪已经流进了,也许是他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了,但是没有人能理解她,至于我,也是旁观,无所作为 。
...
穆旦的《我》与李金发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有什么不同?穆旦的《我》 1940年8月,穆旦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任助教 。
在这之前,即从1937年10月,开始听燕卜荪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登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