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通畅的诗词( 六 )


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诗人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
明明自己在思乡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蕴藉深沉,委婉动人 。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诗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
诗人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
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也是一首典型的思乡怀人之作 。
“海上望明月,天涯共此时 。
”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份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月夜怀念远人的旨意凸现纸上 。
二、离愁悠悠唱友情 。
由于社会条件如交通不便,道路不畅等的限制,古人十分重视离别,“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
唐诗中以明月意象来写离别的场面,和离别之后的忧愁等内容的篇章也非常多见 。
如王昌龄《送柴侍御》诗:“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他的诗,写送别、留别的不少,并且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
这首诗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神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 。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
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在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 。
所以后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谕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
王昌龄《送魏二》“...
表达忧伤的诗句?展开全部一、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
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
三、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唐代: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译文:弃我而去的昨日,早已不可挽留 。
乱我心思的今日,令人烦忧多多 。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 。
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
先生的文章正有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
你我满怀超宜兴致,想上青天揽住明月 。
抽刀切断水流,水波奔流更畅;举杯想要销愁,愁思更加浓烈 。
人生在世,无法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
四、山园小梅·其一宋代: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
译文: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