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词赏析写景方法( 四 )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
【深化理解】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 。
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 。
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 。
”(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一...
诗词鉴赏方法,写景的,要语言简练,坐等鉴赏步骤1、抓意象 。
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 。
2、品意境 。
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
3、悟情感 。
把自己融入意境中,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
分析写作技巧1、描写景物的方法(1)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 。
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 。
(2)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 。
即把握写景的层次 。
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
(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 。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白描)和细部描绘(工笔)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
2、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 。
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 。
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 。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落叶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