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如何写?

再一次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被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 。
“让爱滋润童心”是我读完全书的第一感受 。李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
反思自己,整天忙碌于教学与班务管理,平时与每个孩子单独交流的时间似乎并不多 。从刚工作时的满腔热情,到现在的职业倦怠,曾经对学生的那份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深深地触动了我,牵动了我内心深处那根细细的弦,也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教育的本质——爱与智慧的事业 。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特殊力量的奉献,教师要用美好的爱,用对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来塑造人 。”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成功的教育 。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感情不能取代教育,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到学生中间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
书中讲述了很多李老师亲历的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学生万同的故事 。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那样的学生,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与李老师相比,我真的羞愧难当!其实每一个学校都有形形色色的“万同”,也有很多老师为这样的“万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爱心 。但是又有几人能如李镇西老师那样不弃不舍,耐心细致地对待万同的呢?很多人最后选择了抱怨、选择了放弃、选择了任其自然 。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我想就是源于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智慧的爱 。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全凭他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从我们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在我们爱的浇灌下茁壮成长 。但为什么学生总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我想是我们还没有领悟到爱的真谛 。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如何写?


在这个假期中,我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深深被李镇西老师深邃的教育思想、独树一帜的教育观点、广博厚重的文化功底所打动,我的教育理论及人格魅力再次得到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