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如何写?( 三 )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 。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
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 。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
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如何写?


我利用几个星期细细读了这本书,文中滋味沁人心脾,觉得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受益匪浅 。
一、多阅读,与书籍为友 。
文中李镇西谈了很多教师读书于己于他人的益处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对此,我非常赞同,因此我确立了每月读一本书的目标,续读一本专业杂志,业余时间看一些少儿节目、动画片,除此之外,我还应博览群书 。
二、多思考,与思考为伴 。
书中指出:善读书,再加上善思考,他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师 。教师应当是人类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 。教育的哀伤在于,教育传播的主体——教师——严重缺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索的精神 。我觉得,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人生的引领者,试想一位缺乏独立自主和思想的老师,又怎能引领出富于思考的学生?
我认为,思考在这里还应包含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反思 。有专家指出:经验+反思=成长 。尤其如我这般年轻的教师,经验不够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