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在古诗词中的意思( 十 )


69、梦里的江湖 , 百花齐放 , 人来人往 , 繁华似锦 。
70、开始想念 , 那曾经握在手中苍凉的岁月 , 以及那一片灿烂的江湖 。
——还有那些曾经爱过恨过的人们 。
71、我在河之彼岸 , 守望曾经归来 , 归来无望 。
72、安然的度过一世春秋 。
浑噩自知 。
73、月光的森然 , 乐律的精魂 , 一切只是幻影 , 稍纵即逝74、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 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75、总在不经意的年生 。
回首彼岸 。
纵然发现光景绵长 。
76、我总是在想 , 我的记忆是不是活在长街的那头 , 而我的年轮死在长街的这头77、...
余音绕梁文言文中 “复为曼声长歌”的复是什么意思 “弗能自禁”的...展开全部 [诗词]韩国古诗的渊源 爬爬书库在古代韩国 , 作诗是一门有实际用处的技能 。
它是评定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担任公职为国效劳的主要标准之一 , 也是衡量一个人的人格修养的尺度 。
对待诗的这种态度产生了某些有趣的后果 。
首先 , 诗往往以“我”为中心 , 往往是一种自由 。
这种主观传统到了造诣不够深厚的人手里会格于一些严格的规则而落于俗套 , 但是到了大诗人手里就能让读者以诗人的感受中发现他自己的感受 , 因此也是所有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由具体而至于普遍的 。
这确实是好诗的标志 。
第二 , 诗具有一种渗透性的朝超脱方向运动的特点 。
这反映了自由与解脱的佛教传统 , 也反映了在渴望秩序与管束的同时也追求终极智慧的儒教传统 。
佛教和儒教对韩国文学的所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
在高丽王朝时代 , 即“汉诗”(用汉文写作诗)发展成熟的时期 , 佛教居主要地位 。
在朝鲜王朝时代 , 即“时调”和“歌辞”这两种据认为最能表达韩国人的感情的通俗文学形式达到全盛发展的时期 , 则一直是儒教居主要地位 。
人格修养是这两个体系都不可或缺的部分 。
佛教所向往的超脱的人与儒教所向往的圣贤之士的基础是相同的 。
第三 , 诗往往是即兴赋诗的:游寺庙、会朋友、喜迎春天的到来、接受一瓮馈赠的酒 。
对一个具体事件触景生情便引起了诗兴 。
第四 , 诗人往往对自然持独特的态度 。
诗人看自然是概念化的 。
对自然的赞赏导致冥想 , 进而由冥想而陶醉 , 不是为有形的美 , 而是为精神的美而陶醉 。
诗人看到的并不是这一座山或者山的这一个部分 , 也不是这一朵花或者花的这一片花瓣 。
他看到了山的普遍本质 , 花的普遍本质 。
这种态度主要是象征主义的 , 重点始终放在内心世界的景物上 。
至今这依然是韩国传统的核心 。
韩国初期的诗由两个方面组成:祭祀歌和作为劳作时的号子而唱的歌 。
这些歌全都伴随有音乐和舞蹈 。
可惜的是 , 在汉字传统以前韩国尚未无书写系统 。
汉字的传入约在二世纪 , 虽然确切年代尚未考证出来 。
汉字传入后在韩国上层人士中间迅速推广应用 , 终于形成了“汉诗”传统 。
“汉诗”是用汉文写成的诗 , 遵守中文韵律的所有规则 , 只是写作的诗人是韩国人 。
这一传统中的第一位佼佼者是新罗的崔致远(857-?) 。
新罗时代形成了一种用汉字记录韩国语语音的系统 , 称为“吏读” 。
由于这一发展 , 人们才得以把通俗的“乡歌”记录下来 。
“乡歌”盛行于统一新罗时代和高丽时代初期 , 保存至今未佚失的有25首 。
高丽王朝期间 , “长歌”取代了“乡歌” 。
“长歌”分化为两种体裁:用汉字记录的、反映儒家思想的“景化体歌”;口头相传的、短小玲珑的民间歌谣“俗谣” 。
“俗谣”意为粗俗或普通 , 从这个名称可看出执持儒家标准的人对这种体裁的文学不以为然 。
但是 , 这些短小的诗歌是精巧、细腻的 。
到高丽王朝中期的李奎报(1168-1241)开始写“汉诗”的时候 , 韩国诗的格式已经完全定型 。
李奎报的诗带有浓厚的个人色采 , 多半是对诗人自己生活中的遭遇的戏剧性写照 。
他先描述外部世界的景物?一座寺庙、一个驿站、一家客店?然后便进入内心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