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豪放派的诗词

苏东坡豪放派的诗词

为什么说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山鼻祖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为宋词两大词派 。
“豪放”、“婉约”之说最早见于《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
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
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观)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苏轼)之作多是豪放 。
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
”北宋中后期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当时学苏词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 。
由此可见,苏轼是豪放词派的最重要倡导者、实践者 。
他的“密州出猎”和“大江东去”更被后人奉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
正因为苏轼的文学地位,和其本人的大力倡导,豪放派词风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
南宋词论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
”张炎《词源》将“豪放词”与“雅词”对举 。
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 。
”上述诸条都可印证此说 。
...
苏东坡的诗词 婉约的: 水龙吟 【宋】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① 。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② 。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③ 。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正梳妆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 。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