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演讲诗词( 六 )


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 。
史学界有“盖棺论定”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
教师在位,特别是对那些地位高、权力大的教师,大家的评价常常言不由衷 。
因此,一个教师只有当他(或她)已不在人世,或者已失去对学生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情感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才最可信 。
就这一点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师职业才可以用“蜡烛”来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 。
这也正是这个职业的崇高之处 。
四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
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
封建社会里老百姓称当官的为“父母官”,是期待这些官能为民办事,也是对好官的一种尊称 。
其实真正的衣食父母是老百姓 。
封建社会把这个关系颠倒了 。
当教师也有同样的道理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 。
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 。
教师切勿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指使学生甚至利用学生 。
有句古话说,“人有德于尔,尔不可忘 。
尔有德于人,尔不可不忘也” 。
学生尊你为父,你自己千万不要把这当成对学生有恩,在学生毕业之后,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德”与“恩” 。
真正有师德的教师即使有恩于学生,也不会牢记不忘的 。
在我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 。
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 。
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 。
三是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 。
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的含义,也才算具有师德 。
五 师德师风不像其他有些事情,可以“一俊遮百丑” 。
特别是在大学,越是有才能的教师,越是学术地位高的教师,越需要在这方面自勉 。
因为你有影响力,从正面说,人家都敬重你,从反面说,人家不敢得罪你 。
但你有才能,有成就,大家承认你,只是承认你的才能和成就 。
不能用才能和成就来代替你的道德,或者说,不能用才能上的“俊”去遮德行上的“丑” 。
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 。
六 “文人相轻”恐怕是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现象 。
但与西方国家比中国可能更厉害 。
这可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 。
中国的语言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镩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之类的警世之言,是教人如何避免东方式的嫉妒 。
而在西方语言中,很难找到这类语言,倒是有不少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类的至理名言,是教人如何努力奔向远大的目标 。
这是文化上的差异 。
所以在中国,文人相轻心理比西方的更复杂和隐晦 。
“相轻”就是互相看不起,只有自己的好 。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心理也可以激发人们去努力,使自己比别人做得更好 。
但多数情况下会导致互相贬斥或互相拆台 。
作为教师,如果对此没有警惕,上课时或与学生接触时,不是澄清学术上的是非,而是对同行进行无根据的攻击或诽谤,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
说到底,这也是师德师风问题 。
七 “侠”、“义”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 。
英文中找不到与“义”字义相同的词 。
关羽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尊崇,就是因为他最好地体现了这种美德 。
但很少有人把这种美德与教师联系起来,好象这两个字只与武将或武林之人有关,实在看不出跟教师有什么搭界 。
其实不然 。
中国的教师离不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
不少教师是很讲“义气”的 。
有位美籍华人教授,...
寻求“爱与责任师德师风演讲题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