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古诗词( 二 )


《三巴记》阆苑白水东南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名三巴 。
又《玉篇》国名 。
《左传·桓九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 。
《注》巴国,在巴郡江州县 。
又郡名 。
《前汉·地理志》巴郡,秦置,属益州 。
《谯周巴记》初平六年,赵颖分巴为二郡,巴郡以垫江为治,安汉以下为永宁郡 。
建安六年,刘绰分巴,以永宁为巴东郡,垫江为巴西郡 。
又州名 。
《唐书·地理志》山南道有巴州 。
又县名 。
《唐书·地理志》归州有巴东,壁州有东巴,通州有巴渠,合州有巴川 。
又《说文》虫也 。
【东】《唐韵》《正韵》德红切《集韵》《韵会》都笼切,音蝀 。
《说文》动也 。
阳气动,于时为春 。
《书·尧典》平秩东作 。
《孔传》岁起於东,而始就耕也 。
《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皡 。
又《史记·历书》日起於东,月起於西 。
《郑樵·通志》日在木中曰东,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 。
木,若木也,日所升降 。
又《诗·大雅》东有启明 。
又《尔雅·释地》东至于泰远 。
又姓 。
《圣贤羣辅录》舜友东不訾 。
又叶当经切,音丁 。
《诗·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 。
逢天僤怒,自西徂东 。
又叶都郞切,音当 。
《杨泉·蚕赋》粤召仆夫,筑室于旁 。
于旁伊何,在庭之东 。
巴东,古名为“巴”,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
相传周以前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廪君为著名首领,后向川东扩展 。
周武王克殷,封为子国,称巴子国 。
春秋时与楚、邓等国交往频繁,对鄂西、川东的开发有重要贡献 。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 年)并于秦,以其地为巴郡 。
族人在川境的,部分称板楯蛮;南移到今湘西的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先后移到今鄂东的,东汉时称为江夏蛮,两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 。
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 年)改固陵郡置 。
治所在鱼复(复)(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三国蜀汉改永安,晋复名鱼复) 。
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开县、万县以东,巫山西部以西的长江南北和大宁河中上游一带 。
刘璋分巴郡置巴东属国 。
治所在涪陵(今四川彭水) 。
辖境相当今四川东南部的黔江、彭水、武隆、酉阳等县地 。
建安末刘备改其为涪陵郡 。
隋开皇初废郡,隋大业时又曾改信州为巴东郡 。
地控三峡之险,三国时为蜀汉东部门户,有重兵屯守于此,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巴东县 。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治所在秭归 。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 。
乾元年(公元758年)复置归州 。
宋代仍名归州 。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归州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十六年(1380年)降为州 。
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归州置秭归县,此时巴东县隶夷陵州(治所在夷陵,即宜昌) 。
十三年(1380年)复置归州,辖兴山、巴东二县 。
清顺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为“彝陵” 。
雍正七年(1729年)升归州为直隶州,辖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及容美、龙潭19个土司 。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5县及归州、鹤峰2州,隶属荆宜施道 。
归州降为县级州,此时巴东县隶宜昌府 。
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 。
1912年巴东县属荆南道 。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年至1932年,贺龙创建湘鄂西苏区湘鄂边根据地、归(秭归)兴(山)巴(东)根据地、荆(门)当(阳)远(安)根据地,洪湖根据地等,巴东县是革命老区 。
1932年,巴东县从宜昌行政督察区划入恩施行政督察区,恩施地区始为8县之治 。
1949年属恩施专区,1970年属恩施地区,1983年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治所在恩施) 。
1985年筹备建立三峡省,巴东县是三峡省(筹)的行政区划范围 。
1986年放弃三峡省筹备,仍属湖北省鄂西自治州 。
1993年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新中国建国后,巴东县辖: 信陵镇、东壤口镇、平阳坝镇、沿渡河镇、官渡口镇、茶店子镇、绿葱坡镇、大支坪镇野三关镇、清太坪镇、杨柳池镇、溪丘湾乡、堆子场乡、罗溪坝乡、火峰乡、楠木园乡、安居乡、税家乡、枣子坪乡、马眠塘乡、鼓楼乡、白沙坪乡、长岭乡、泗淌乡、金果坪乡、泗井水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