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自由诗词

月是故乡明自由诗词

月是故乡明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月夜忆舍弟》)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 。
杜甫有四个弟弟:颖、观、丰、占,这时只有杜占随着地,其他三个散居在山东、河南 。
这首持抒发了诗人对诸弟及家乡的怀念 。
感叹由于战乱而造成的兄弟离散,无家可归的悲惨遭遇 。
"月是故乡明"句,颇道人之思亲恋乡之意 。
《李杜诗选》:"此二句妙绝古今矣 。
其原始从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 。
"《杜臆》:"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 。

“月是故乡明”全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意思为“今晚正是白露时节,清辉洒满大地,不知不觉之中心里生起了些许寒意,这就自然想起了远方的弟兄,望月思乡,故乡的月亮应该比他乡更圆更明吧 。
”展开全部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 年代:唐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
赏析:历史评价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
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
文学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
颔联点题 。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