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自由诗词( 二 )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
”(《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
结构分析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
思想感情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思乡的诗句吗 展开全部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含弟》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向死生 。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衬托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借景抒情,渲染了一幅游子思乡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急切归乡的心情 。
译文戍楼上的锣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在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
...
月是故乡明的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展开全部 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

【月是故乡明自由诗词】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