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灯祭》教学反思()如何写?( 四 )


语文味三: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 。
本节课我除了让学生勾画外,还尝试让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 。先是引入迟子建其他怀念父亲的文章中的一段话帮助学生理解重点段落,不着痕迹的将课外阅读的理念传递给学生,继而在课的最后引出:你还有什么感受,可以写下来;阅读迟子建怀念父亲的系列文章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课堂的延伸 。阅读的延伸将学生放到一个大的语文环境中,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情感的延伸,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父母对自己的挚爱深情的同时,感悟到爱是相互的,快乐也是相互的,使学生更加爱自己的父母,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大语文观 。
一节课有成功的亮点,也必有失败的遗憾 。反思整堂课,颇有意犹未尽之感 。总之,整堂课我在力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同时,也在努力实践着本册书所倡导的理念“简简单单教语文” 。简单的课堂,抛去浮华,才会扎实;扎实的课堂,脚踏实地,才更有效 。而这样的语文课也才真正是令人难忘的语文课 。

五年级下册《灯祭》教学反思()如何写?


《灯祭》这篇文章以灯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回忆童年时父亲给她做灯的情景,从细微处见真情,从朴实无华的语言中透露出的对已逝父亲的怀念之情,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处处感人至深,无言的父爱,浓浓的亲情,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
在这节课,我引领学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如在冰灯、红灯一段,让学生感悟对比手法,在父女对话一段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中使语言训练立体化,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另外文字是一种符号,往往在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包含着多处“空白”令人遐想 。像作者点燃玻璃灯,周围的夜色颤动了一下,此时作者的思绪肯定也随之颤动,我适时抓住这一空白点进行拓展:此时你就是作者,你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会对逝去的父亲说些什么?个体面向父亲告白,是个性化的,也是再现课文具体内容的,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与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引导学生更深地感悟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但是因为年龄阅历的关系,这份看似平淡的拓展对于学生而言,可是极不好体会的 。如我在问你的心情怎样时,有的学生竟然说是高兴、激动,还有的学生说是阴森恐怖的,学生内心没有达到震撼 。另外,我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缺乏锤炼,比如语言应更精炼,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及时,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应更紧凑,对学生理解文本应更放得开 。反思整堂课,颇有意犹未尽之感,缺少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