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的朗读教学设计( 八 )


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 。
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 。
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 。
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
1、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
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感情色彩、表现手法 。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
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 。
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
2、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 。
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 。
一些古诗词教学读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 。
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 。
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 。
《送元二使安西》先让学生自读题,有的学生把“元二使”三个字连着读 。
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注释,学生分别理解了“元二”“使”的意思,就读得正确了 。
一些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
3、教师的示范诵读,是对语言品味的导向 。
重新认识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示范诵读的功能 。
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通过教师的范读,领会、感悟、传神 。
教师重视范读,而且读的水平很高 。
声情并成,既传韵,传达诗的韵味,又传情,传达诗的感情 。
有的一次又一次范读,每次读的目的不同,节奏、语感,情感的表达不同,或是鲜明对比,或是层层深化 。
既体现了教师的文化底蕴、语言艺术,也体现了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 。
这就和一些教师的教学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以播放录音代替范读,有的吝惜到全程仅作一次范读 。
这反映了教师没有整体把握好诗词教学的特点,没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诵读的水平 。
二、情感的感悟必须把握好古诗词以诗传情这一特点 。
古诗词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
1、“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目标的维度必须恰当定位 。
由于诗词时代背景的独特,学生学习时空的距离,“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 。
教师必须与文本深入对话,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的意境,情感及其表现手法,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
观摩课所执教的一些诗词主题鲜明,情感强烈,情感目标的定位都比较恰当 。
例如:如:教杜甫的《春望》,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诵读,比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自然体会到诗人爱国爱家、优国优民的情感,引起了共鸣 。
2、情感的感悟和语言的感悟要融为一体 。
古诗词情感的感悟,必须立足于语言感悟的逐步深化 。
随着对语言的感悟,学生对诗词情感的共鸣也不断升华内化 。
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 。
古诗词教学应特别强调: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
观摩会大多课例都重视处理好语言的理解品味和情感的体验熏陶的关系 。
教师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反复品味语言,以诵读作为基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既深化了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
3、教师要提高语言素养 。
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语言有更高的要求,老师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语言魅力,以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以自己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
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朗读能力教学设计经过对学生语文课中朗读情况调研和学生语音面貌的分析,课题组认识到提高我校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明确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 。
“朗读能力”即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出声阅读的方式和能力,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 。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
“正确”是: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朗读文本,声、韵、调读得清楚准确;没有添字丢字、错读回读的现象,对儿化音、轻声、音变把握准确;停顿断句准确恰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