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前后期诗词创作( 二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 。
”比较恰当地指出了王安石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在宋诗的发展过程中,他不仅推动了宋人宗杜、学杜之风的兴盛,而且以其深邃的思想、新颖的见解,及后期诗歌对艺术技巧、字句锤炼的新的探索,乃至喜欢用典,在散文化的长篇里发议论之习,在宋诗独特风貌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但后期由于受韩愈、卢同诗的影响,有些作品不免生硬粗糙、喜造硬词、押险韵,对后来也有不良影响 。
王安石故居王安石故居位于抚州市东乡县的上池村,距离县中心25公里,是展示中国明清建筑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文物保护区 。
该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千年之久,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明清以来修建的 。
现存有50余栋古代建筑和十多处和王安石有关的遗迹 。
王安石的资料王安石简介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
字介甫,号半山 。
抚州临川 (今属江西)人 。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
谥文,又称 王文公 。
生平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 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 家始定居于江宁 。
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 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 (《感事》)的感情 。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 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 《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答曾子固书》) 。
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 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忆昨诗示诸外 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 。
庆历二年(1042)登杨□ 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 。
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 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 。
嘉□元年(1056) 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 判官、知制诰等 。
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 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 。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 年拜相 。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 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 强 。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 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 。
熙宁九 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 诗歌创作 。
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 石忧愤病死 。
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 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 稗类钞》等 。
文学主张与创作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
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 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 (《张刑部诗序》) 。
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 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 。
他的文学主张的 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 于世”(《上人书》) 。
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 (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 。
他 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 的成就最为突出 。
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 述政见的奏议 。
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 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 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子》系统地阐述仁 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 末俗之弊” 。
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 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 等特点 。
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体 大思精,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惟贾谊 《陈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荆公》第21章) 。
② 是针砭现实的杂文 。
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 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