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珠从哪里来》教学反思怎么写?( 五 )


在整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 比如课堂纪律不太好 , 学生喜欢乱插嘴 , 做实验时有乱摆弄器械等情况 , 课堂效果不是太好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努力 , 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 , 了解学生心理 , 同时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 , 如何更好的把握课堂纪律 , 
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备课还应更充分一些 , 对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做出及时的调整 , 使整堂课有条不紊 。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反思怎么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 , 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 , 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 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本课 , 学生通过对凝结现象进行观察 , 发现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 形成凝结概念;并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 确定概念的正确性 。
(一)从学生的迷思概念出发 , 有效实现概念转变 。
在以往教学中 , 即使教师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水蒸气遇冷才能变成水 , 但是学生往往无法和生活中的凝结现象联系起来 , 他们仍然认为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的水和凝结现象无关 。在本次教学中 , 我先让学生预测盖有玻璃盖的室温水和冰水出现的现象 , 再通过实验进行比较 , 使学生意识到原有概念即“水蒸气被挡住就会变成水”的错误 , 并初步建立起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概念 , 又通过热水杯内出现的凝结现象促使学生思考原有概念的局限 , 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水蒸气遇到比自己冷的物体就会变成水 , 从而实现了由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
(二)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 , 感受科学的本质 。
科学的本质体现在:①以观察为手段 , 以事实为根据;②可重复性;③可积累性;④理论的可证伪性 。在本课中 , 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观点是否正确 , 我首先让学生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思考 ,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观点正确 , 就应能解释看到的现象”“如果这个观点与看到的现象相矛盾 , 这个观点就是错误的” ,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应以观察为手段 , 事实为根据 , 感受到理论可证伪性;其次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观点 , 如让学生设计实验使“使室温水杯内的水蒸气也变成水”、“使热水杯内的室温水蒸气也变成水” ,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概念的可重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