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城隍庙的诗词( 三 )


无限燕赵女,吹笙上金梯 。
风起洛阳东,香过洛阳西 。
公子长夜醉,不闻子规啼 。
——唐·曹邺《四望楼》(楼在洛阳东,今废 。
秦时有贵公子贾虚每日宴其上 。
) 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 。
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 。
单身野霜上,疲马飞蓬间 。
凭轩一双泪,奉坠绿衣前 。
——唐·李贺《洛阳城外别皇甫湜》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
——唐·李益《洛桥》 春 游 (宋)邵雍 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 。
金谷暖横宫殿碧,铜驼晴合绮罗光 。
桥边杨柳细垂地,花外秋千半出墙 。
白马蹄轻草如剪,烂游于此十年强 。
...
城隍庙的导游词展开全部 hi尊敬的旅客 现在由我带领你们参观这历史悠久的豫园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海的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后),庙内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城隍神)和霍光(汉大将军博陆侯) 。
清代时香火极其鼎盛,上海的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城隍庙,上海开埠后城隍庙及其周围地区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城隍庙可以购买许多生活必需品,特别是一些日用小商品 。
上海市政府从1991年起,开始把城隍庙市场改建为具有民族传统的现代化大型旅游购物中心----豫园商城 。
商城内道路较窄,建筑多建造于1911年以前(即清代末年),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整个商城内小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顾客熙熙攘攘,保持着中国古老的城镇街市风貌,大凡来上海的中外游客,大都要到老城隍庙走走 。
在老城隍庙内,汇集了众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素菜包,桂花厅的鸽蛋圆子,松云楼的八宝饭,还有南翔小笼和酒酿圆子,真可称得上是小吃王国了 。
上海城隍庙历史悠久,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 。
老城隍庙里供奉着3个菩萨,即护城神秦裕伯、霍光、陈化成 。
关于他们的传说不一,版本很多 。
就说那秦裕伯,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这位被称为“智谋之士”的上海人,为逃避乱世,辞官回到了当时还是个小县城的上海 。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多次请他出山,才应允入朝 。
秦裕伯是前朝老臣,又精于世道,很受皇帝重用 。
朱元璋在他死后封他为上海“城隍之神” 。
还有个版本是,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过 。
传说他是一个孝子,因其母感叹未见过金銮殿,故专门建了一座像金銮殿的建筑 。
后被人告密,皇帝派员来查,他就连夜将殿改成金山神庙,躲过了一场灾祸 。
清军南下时,原准备屠城 。
行动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准杀人,这才没敢下手 。
因秦裕伯“显灵”,救了上海百姓,故被列为城隍爷 。
霍光是东汉时期镇守疆土的将军 。
永乐年间,上海县正式建城隍庙的时候,知县将位于城中心的霍光行祠迁此 。
使上海人真正顶礼膜拜的是第三位城隍爷陈化成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供奉在大殿后进,表达了上海人民的抗战决心 。
城隍在道教中的意思是指城市的保护神,可见老城隍庙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 。
至于那城隍庙隔壁的豫园,据说是永乐年间一个在四川任布政使发了迹的上海人潘允瑞为愉悦老亲修造的一个花园 。
乾隆年间,豫园卖给了城隍庙,改为它的“西园”,园中重建的湖心亭和九曲桥都很有雅趣 。
这个熙熙攘攘了几百年的花园,如今的热闹喧嚣还是没有一丝减弱 。
在豫园对面,一排餐饮店延伸了数十米,都是各式的美食店 。
老字号“南翔馒头店”卖的小笼包远近闻名,中午饭时间还没到,等着吃小笼包的人就排成了队 。
再向左拐是一条特色街,平排的两层木制红楼,店门上沿是一色的曲直镂雕连檐,再上面是镂雕的窗棂,顶上是翘角的飞檐 。
街心还有个连廊,就像架起的第二道门 。
街道很窄,3米多宽,两旁挂着悬空的“光明居饰”、“景龙轩”、“木梳大王”、“扇”、“茶”等招牌,一路望去,非常醒目 。
这城隍庙老街虽然不似现代店铺空调宜人、玻璃映照,但其涂满红漆的木雕门面、种类俱全的小巧制作和青石板砖的粗纹路面,却很有一些《清明上河图》里那特有的乡土气息,让人感到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