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诗词赏析( 三 )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
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
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
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
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
《春望词四首》 赏析展开全部 当相思和春天一起老去——薛涛《春望词》赏读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唐)薛涛《春望词》 春天对于自然万物,原本是欢欣鼓舞的季节,但在文学里,春天却有着太多丰富幽微的意蕴 。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春天的诗篇,更多的是伤春之语,悲挽之情 。
伤春,悲秋,俨然就是至情至性的诗人们对于季节的基本情绪,是文学不绝的主题 。
的确,春天是美好的 。
但繁花满枝在绽放的同时,就意味着要无可挽回地迅即地凋零 。
春光如此之美,又如此脆弱易逝,一如青春和爱情 。
那些伤春者才是真正懂得春天的心灵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怜惜,所以伤怀 。
那个把锄花树下,吟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美少女颦儿,是花魂之转世,更是诗魂之精灵 。
她字字血泪的诗篇,表达的绝非一个小女子一己的体验,而是人类集体对于春天、对于青春、对于美、对于爱的先验的宿命的悲哀 。
诗人薛涛,也是这么一个在春天里空结着刻骨愁怨的女子 。
薛涛和很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女子一样,有着美丽的容貌,“ 色比丹霞朝日,形同合浦圆” 。
然而她的声名不是源自美丽,也不是因为和某个男子倾国倾城的爱情故事 。
“唐有天下三百年,妇人女子能诗者,不过十数 。
最佳者,薛洪度而已”,“文采风流,为士女行中独步”,“得诗人之妙,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薛涛才情,标映千古,细看其诗,直高中唐人一格” ,“ 可以伯仲杜牧” 。
古代诗话中如此评价薛涛 。
事实就是这样,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里,薛涛是一个以绝世才华证明了自己的生命的女子 。
身处庞大而炫目的诗歌唐朝,在那些光焰万丈的繁星中,她灼灼地发出了自己的光芒,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
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二十多位著名的诗人曾与其唱和 。
薛涛的“吟诗楼”,至今耸立在距杜甫草堂不远的浣花溪畔,在此建成的纪念她的望江楼公园,与“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成为成都市最为著名的人文景点 。
王建有诗《寄蜀中薛涛校书》写了薛涛在当时卓然的诗人风采:“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
” 然而,诗人薛涛依然只是一个女子,一个为爱而生被爱所伤的女子 。
她也写叹兴亡感时事的大诗,雄浑悲壮力透纸背,后世评为“工绝句,无雌声” 。
然而在春天里,她只是让自己的泪洒落在花瓣上 。
她是一个以心灵为生的女人,她无法逃离伤感,就像她一次次焚心似火,等待无望的爱情 。
这组《春望词》,写于薛涛隐居浣花溪时期 。
此时,她虽刚年过二十,却已饱经人生沧桑 。
十二年屈辱的乐伎生涯中,她曾被罚往荒蛮边关,也曾拥有过节度府校书郎的尊贵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