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知识问题( 五 )


随着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 , 多数教师的心态收其影响而变得轻浮 , 无法静心来写作和思考 , 古诗词的备课多为照本宣科 , 教学中也不能进行方式和思维的创新 , 缺乏另行和诗意 , 这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毫无促进作用 。
3.教师未能全面把握古诗词教学目标从新课程标准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建议和要求来看 , 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人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语言教育几个方面 。
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缺乏对学生的引导 , 无法提升其学习兴趣 , 无法做到人文精神的渗透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 要讲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和语文素养 。
4.对古诗词评价缺少人文性 , 方式过于单一古诗词学习完后的检测以及相关考试中 , 侧重的多是诗人的情感、名词名句的背诵等几个方面 , 考察的重点多停留在记忆里和古诗词的知识层面 , 使得检验方式过于单一 , 多数学校只是在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涉及 , 在制定题目方面受到多方面限制 。
这就是因过于注重古诗词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 。
背诵个别名句无法体会到整体意境的优美 , 诗人情感的理解无法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 更不能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学习素材的应用能力 ,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剥夺 , 学生从考试的重点出发 , 通过反复背诵来记住作者和古诗词内容 , 课堂上不去细细赏析和品位 , 只是划重点、做标记 , 确保考试不丢分 , 如此本末倒置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
三、改善古诗词教学的相关措施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古诗词结构独特、意境美、修辞精妙、涵义深刻 , 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来体会 , 教师在教学之前 , 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诗词修养 。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 一方面 , 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 , 以应对不断更新的语文教育需求和全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 。
反思的重点要集中在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之间是否匹配 , 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另一个方面 , 对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 , 对教学态度、内容以及过程进行剖析 , 敢于创新 , 勤于独立思考 , 保持教学水平和观念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
2.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是从有效指导诵读、情境教学、把握整体感悟这三个方面入手 。
高效地指导诵读要重视范读作用、强调引导诵读和背诵 。
在范...
古诗的知识!!快快快!“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 。
约在魏末晋初 , 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 , 既无题目 , 也不知作者 , 其中大多是抒情诗 , 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 被统称为“古诗” 。
展开 编辑本段意义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 , 不必一人之辞 , 一时之作 。
大率逐臣弃妻 , 朋友阔绝 , 游子他乡 , 死生新故之感 。
或寓言 , 或显言 , 或反复言 。
初无奇辟之思 , 惊险之句 , 而西京古诗 , 皆在其下 。
”(《说诗语》)晋、宋时 , 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
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 , 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
到了梁代 , 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 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 , 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
同时 , 萧统《文选》 , 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 , 有作者的称“杂诗” , 无名氏者为“古诗” 。
古诗源因此 , 梁、陈以后 , “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 , 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 , 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