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河畔的诗词( 二 )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
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
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 。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 。
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
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 。
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
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
关于飞蛾的诗词有哪些?1.《赠内人》唐代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
2.《灯》唐代 齐己幽光耿耿草堂空,窗隔飞蛾恨不通 。
红烬自凝清夜朵,赤心长谢碧纱笼 。
云藏水国城台里,雨闭松门殿塔中 。
金屋玉堂开照睡,岂知萤雪有深功 。
3.《伤心行》唐代 李贺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
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
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
4,《闭门》唐代 齐己外事休关念,灰心独闭门 。
无人来问我,白日又黄昏 。
灯集飞蛾影,窗销迸雪痕 。
中心自明了,一句祖师言 。
5.《镜槛》唐代 李商隐镜槛芙蓉入,香台翡翠过 。
拨弦惊火凤,交扇拂天鹅 。
隐忍阳城笑,喧传郢市歌 。
仙眉琼作叶,佛髻钿为螺 。
五里无因雾,三秋只见河 。
月中供药剩,海上得绡多 。
玉集胡沙割,犀留圣水磨 。
斜门穿戏蝶,小阁锁飞蛾 。
骑襜侵鞯卷,车帷约幰鈋.传书两行雁,取酒一封驼 。
桥迥凉风压,沟横夕照和 。
待乌燕太子,驻马魏东阿 。
想像铺芳褥,依稀解醉罗 。
散时帘隔露,卧后幕生波 。
梯稳从攀桂,弓调任射莎 。
岂能抛断梦,听鼓事朝珂 。
6.《灯花》唐代 徐夤点蜡烧银却胜栽,九华红艳吐玫瑰 。
独含冬夜寒光拆,不傍春风暖处开 。
难见只因能送喜,莫挑唯恐堕成灰 。
贪膏附热多相误,为报飞蛾罢拂来 。
7.《效古兴》唐代:施肩吾金雀无旧钗,缃绮无旧裾 。
唯有一寸心,长贮万里夫 。
南轩夜虫织已促,北牖飞蛾绕残烛 。
只言众口铄千金,谁信独愁销片玉 。
不知岁晚归不归,又将啼眼缝征衣 。
8.《默坐》唐代:齐己灯引飞蛾拂焰迷,露淋栖鹤压枝低 。
冥心坐满蒲团稳,梦到天台过剡溪 。
9.《邯郸主人》唐代 王建远客无主人,夜投邯郸市 。
飞蛾绕残烛,半夜人醉起 。
垆边酒家女,遗我缃绮被 。
合成双凤花,宛转不相离 。
纵令颜色改,勿遣合欢异 。
一念始为难,万金谁足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