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诗词存钞

刘文典诗词存钞

有关辛弃疾的诗句展开全部辛弃疾生平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
出生前 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 。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 。
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 。
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
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 。
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 。
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 。
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 。
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 。
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
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 。
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 。
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 。
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 。
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
辛弃疾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
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
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
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
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