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古诗词赏析( 八 )


“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 , 通过设问 , 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 , 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
“长者” 十四句为第三段 , 写征夫久不得息 , 连年征兵 , 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 , 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
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 , 揭露得尽致淋漓 。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 , 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 , 前后呼应 , 严谨缜密 。
诗的字数杂言互见 , 韵脚平仄互换 , 声调抑扬顿挫 , 情意低昂起伏 。
既井井有条 , 又曲折多变 , 真可谓 “新乐府”诗的典范 , 前呼后应也是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之一 。
歌行 , 古代诗歌的一体 。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 , 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 , 二 者虽名称不同 , 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
后遂有“歌行”一体 。
其音节、格律 , 一般比较自由  ,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 富于变化 。
“行”是乐曲 的意思 。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 , 可能作于天宝十载(751) 。
天宝以后 , 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 , 战争的性质 , 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 , 安定边疆 , 转化为残酷征伐 。
连年征战 , 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
《资治通鉴》卷216载:"天宝十载四月 , 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 , 大败于沪南 。
时仲通将兵八万 , ……军大败 , 士卒死者六万人 , 仲通仅以身免 。
杨国忠掩其败状 , 仍叙其战功 。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
人闻云南多瘴疬 , 未战 , 士卒死者十八九 , 莫肯应募 。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 连枷送诣军所 。
……于是行者愁怨 , 父母妻子送之 , 所在哭声振野?" 这首诗大概就是为此事而作的(沈德潜认为此诗乃"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唐诗别裁》) , 不确) 。
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 , 写送别的惨状 。
"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 , 由征夫诉苦 , 是记言 。
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 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 。
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的苦难而写作的诗歌 。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 , 诗中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 , 诵读起来 , 累累如贯珠 , 音调和谐动听 。
另外 , 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 , 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感 。
《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 , 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 。
言之者无罪 , 闻之者足以为戒 , 《小雅》遗音也 。
篇首写得行色匆匆 , 笔势汹涌 , 如风潮骤至 , 不可逼视 。
以下出点行之频 , 出开边之非 , 然后正说时事 , 末以惨语结之 。
词意沉郁 , 音节悲壮 , 此天地商声 , 不可强为也 。

杜甫《月》的写作背景及诗词赏析以“月”为题 , 让我们联系到“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等名句 。
月有一个特定的内涵:望月就易思乡 。
“万里瞿唐月 , 春来六上弦”:“万里” , 作者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的背景 , 然后现一轮孤月 。
使人感到 , 天地之中 , 作为个体的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
“六上弦”从时间的角度写时间之久 , 与“夜久”相呼应 , 表明长期在外漂泊的厌倦 。
“时时开暗室 , 故故满青天”:主体仍然是月 , 有情开室 , 但满眼望去仍然是漫天的清辉 。
独处陋室 , 浴漫天清辉 ,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凄清孤独啊!叠词的运用还构成了节奏的美 。
“爽合风襟静 , 高当泪脸悬”:“爽”该是“清朗”之意 , “合”当是“匹配”之意;清朗的月色加细风 , 可以很美妙 , 可以很凄凉;“高”句语序该是“(月)高悬对泪脸”化被动为主动 , 既是题目的需求 , 也是诗歌新奇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