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设计怎么写?( 二 )


生字中“沉”是翘舌音 , 不要读成平舌音 。“乱”声母是边音
“l” , 不要读成“nuàn” 。要读准前鼻音“渐”和后鼻音“网、虹” 。“越”字是整体认读音节 , 要指导学生读正确 。
2.同桌互读课文 , 互相检查 , 纠正字音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 指名读指定的段落 , 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
(四)熟读课文 , 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先自己读两遍 , 读得准确 , 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
2.标出自然段 , 在小组内读 , 每人读一段 , 看谁该得正确 , 读得流利 。
3、朗读指导
雷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 朗读指导时 , 将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 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指导感情朗读结合起来 , 把雷雨前后的景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哗、哗、哗” , 表明雨下得急 , 下得大 , 读的语气要重一点 , 停顿得短一点;“渐渐地 , 渐渐地” , 表明雷雨由大到小 , 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 , 要读得稍慢一些 。第七、八自然段讲了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 , 朗读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 使别人能听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 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雨过天晴的美丽图画 。
(五)默读课文 ,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 , 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
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两幅图的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 。
(第1~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 。第一幅图是雷雨中的景象 , 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的景象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象?
课文描写了夏天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现象 。
(二)细读课文 ,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阅读雷雨前的景象(第l-3自然段):
(1)指读、思考:课文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物?
(2)自由读 , 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 , 想一想哪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3)交流:
①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引导:联系你看过的雷雨前的景象 , 想想“黑沉沉”、“压下来”说明了什么?(“黑沉沉”说明云层很厚 , “压下来”说明云层很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