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词风格( 三 )


”(《老子》第十二章)认为浮华绚丽的事物往往使人心智迷乱,被蒙蔽而看不到大道之美 。
所以老子提倡“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老子》第十九章)“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
”(《老子》第二十八章)庄子承续老子的哲学思考,也崇尚自然质朴的审美趣味 。
比如写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
”(《庄子·刻意》) 庄子推崇自然朴素之美,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琢、虚伪的华饰 。
未经雕饰的原木是朴,没有染色的白帛为素 。
朴素是事物的天然本色、原始状态 。
庄子以朴素为美,正是取它的这种含义、“朴素”即未经雕琢饰染的自然之美 。
《天运》说:“夫鹊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天鹅自来白,不是因为日日洗澡,乌鸦天生黑,也不是天天日晒的结果,两者都是出于本然,这就是朴,这才是美 。
因此庄子反对“饰羽而画”(《列御寇》),在天然美丽的羽毛上再涂以华彩,只会破坏朴素的美 。
“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 。
”(《刻意》)素是不受外界熏陶濡染,保持天然本色,犹如没有染色的白帛 。
其实“朴”的观念在《老子》《庄子》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文艺观等诸多方面,在此单纯从美学观上加以考察 。
“朴”的美学要求就是平淡自然,简单真切,罢黜一切不必要的铺陈、藻饰、雕琢,因此老、庄都对矫情做作的语言进行了批评 。
《老子》第八十一章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 王弼注曰:“实在质也”,“本在朴也” 。
可知老子重视的是质实的内容而不是华美的形式 。
张松如说老子指明的是:“信实之言多尚朴直,故不美;甘美之言多尚华饰,故不信 。
”(《老子校读》)质朴的语言往往可传达简洁而准确的内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越简单的形式往往有越丰富的内容,所以老子提倡“朴”,与他尚真、尚自然的思想相一致 。
庄子也认为: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
”(《庄子·齐物论》) 华丽繁缛的语言只会遮蔽言说的真面目,无足取法 。
基于这种重内容而轻形式的思想,《庄子》一书进而形成了“忘言”的观点:“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言只是达意的一种工具,故“得意”才是目的,而不必在为达到目的而借助的工具上大作文章 。
语言都可以完全忘却,摒弃不用,因而对语言进行藻饰、雕琢更是毫无必要 。
综上所述,老、庄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文艺观念:至高的美就是天地自然的本原,质朴无华,不烦绳削 。
语言所要表达的是大道之美,是真意,因此语言也要有真实朴素的风格,如果可以领悟到大道的意味的话,甚至言说也成为累赘 。
陶渊明无疑认可接受了老庄所阐发的美学趣味,所以古今论陶均不离“素淡”,安盘言陶诗“冲澹深粹,出于...
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第一,是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而有意境 。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
第二,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平淡而又淳厚,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
在诗里,将一切如实说来,甚至很少用形容词,只是白描,朴素自然 。
而这种语言又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 。
但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却具有着淳朴浑厚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含有丰富鲜明的形象,读来韵味隽永 。
第三,是平淡与豪放 。
这是指陶渊明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
由于诗歌的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 。
他的田园诗显现出来的是闲散冲淡,而一些咏史等诗却是豪放有力 。
陶渊明的诗既是一代人无声的抗争,又是一曲苍凉的悲愤之歌,也是他恨世厌俗的铁骨发出的铮铮亢音 。
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而他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
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