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如何写?(13)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 。我不满黛玉之死 。黛玉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 。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两人要想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 。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最终气死了 。可转念一想,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 。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向贾母开的了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 。
我不满宝玉出家 。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了 。他的想法太极端了 。“你死了,我便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像都无法改变 。
我不满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 。宝玉他不做和尚又能做什么呢?难道他追求功名利禄,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
爱情和生命,在那个年代都显得短暂而失败,像一首钢琴曲的最后一个音符,无论有多么高亢的调,结局都是消失于离开……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的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宝黛带之间凄美的情丝化为虚无,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尽 。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忧哉,恨百代家业只凋零 。红楼兴衰,世间百态,人间离合,便是曹雪芹倾注一生的血与泪记录的 。那被记录下的凄美的文字成就了旷古无今,悲情凄美的《红楼梦》 。
谈起《红楼》,又有几人不知,几人不晓?《红楼梦》倾注着曹雪芹一生的心血,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朵耀眼的奇葩 。小说从四大家庭清末的荣辱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二府由盛及衰的过程 。曹雪芹以他细腻的笔触,悲凄的情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历史长卷 。他所写的贾府繁荣似锦的日子,可能有反映康熙盛世的意思,但作者亲自经历了自己家族的没落,深深感悟到福祸相依的道理 。所以书中也暗示了封建制度腐败和必然衰败的道理 。
就如《红楼梦》第四十回所写一样,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曹雪芹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再次描写贵族生活的浮华、浪费和奢靡,也为后来家族的没落埋下伏笔 。姹紫嫣红的大观园,虽隔断了世俗与肮脏,可贾府的衰落并不可逆转,小小的一园不可能避免着另一爱情悲剧上演……
那一年,那一天,阳光晴好,碧空如洗,一位水一般的姑娘怀着一颗忐忑的,期待地走进了为她一生所牵的大院深宅,遇到了命中的他 。她多愁;他多情,从此,她在这深宅里植根他的身边,她的心,她的情,都被他牵绊 。她是黛玉,痴痴葬花,他是宝玉,痴痴恋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