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对联( 四 )


(注: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 ,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 字 , 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 ,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 。
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 , 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
) 4、上联:义胆忠肝 , 六经以来二表; 下联:托孤寄命 , 三代而后一人 。
(注:陕西省勉县定军山有“武乡侯”诸葛亮的陵墓 , 当年诸葛亮出川伐魏病死五丈原后就埋葬于此 , 这里的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 , 可谓对诸葛亮一生盖棺论定了 。
) 二、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 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 后来治蜀要深思 (注:成都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楹联 , 是清末民初人赵藩写的 。
这副联语讲的是诸葛亮治国和作战的指导思想 , 意义十分深刻 。
上一句所说的“反侧” , 意即反复无常 , 指的是当时征服孟获的故事 。
这个战略方针是马谡向诸葛亮提出的 , 诸葛亮虚心采纳了 , 果然取得 了决定性的胜利 。
原话不载于《三国志》的马谡传(附于马良传) ,  而见于裴松之注所引的《襄阳记》 。
据记载说:建兴三年(225)诸葛 亮南征时 , 马谡送行 , 诸葛亮向他征求意见 , 马谡回答说:“南中恃 其险远 , 不服久矣 , 虽今日破之 , 明日复反耳 。
……夫用兵之道 , 攻 心为上 , 攻城为下 , 心战为上 , 兵战为下 , 愿公服其心而已 。
”这个 战略方针是由诸葛亮实现的 , 但最初提出的则是马谡 。
马谡虽然后来 犯了严重错误 , 在街亭打了一个大败仗 , 可是我们也不能以人废言 ,  应该说他对于孟获要采取“攻心为上”的意见是正确的 , 而诸葛亮对 周边关系实行了互不侵犯、区域自治的办法 ,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是 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
因此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里也采用了这段对话(见毛批本《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 使我们对诸葛亮七擒 孟获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
对联下一句所说的“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 是诸葛亮对法正的回答 。
这段对话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的记载:亮刑法峻急 , 刻剥百姓 , 自君子小人 , 咸怀怨叹 。
法正谏曰: “昔高祖入关 , 约法三章 , 秦民知德 , 今君假借威力 , 跨据一州 , 初 有其国 , 未垂惠抚;且主客之义 , 宜相降下 , 愿缓刑驰禁 , 以慰其望 。
” 亮答曰:“君知其一 , 未知其二 。
秦以无道 , 政苛民怨 , 匹夫大呼 ,  天下土崩 , 高祖因之 , 可以弘济 。
刘璋暗弱 , 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 ,  文法羁縻 , 互相承奉 , 德政不举 , 威刑不肃 。
……所以致弊 , 实由于 此 。
吾今威之以法 , 法行则知恩 , 限之以爵 , 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 ,  上下有节 。
为治之要 , 于斯而著” 。
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 , 诸葛亮替他制定政规法令 , 从严治蜀 。
法正却提出不同意见 , 劝谏诸葛亮要“缓刑弛禁” , 执法从宽 , 以汉高祖为法 。
诸葛亮对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作了具体分析 , 认为从宽还是从严 , 需要根据客观形势决定 。
汉高祖入关的时候 , 要除去秦朝的严刑苛法 , 所以宽刑省法 , 解除了人民的痛苦;现在益州在刘璋统治时 期积弊很多 , 没有权威 , 就必须从严法治 , “荣恩并济” 。
历史条件 不同 , 就该实行不同的政策 , 当宽则宽 , 当严则严 。
如果不审时度势 ,  不当宽时也宽 , 不当严时也严 , 那都是片面的 。
诸葛亮治蜀的方针 ,  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 后来也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