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签书凤翔府的诗词( 十 )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 , 神宗驾崩 。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 , 风景优美 。
他在常州居住 , 既无饥寒之忧 , 又可享美景之乐 , 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 , 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
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
哲宗即位 , 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 , 临朝听政 , 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 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
四个月后 , 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
在朝半月 , 升起居舍人 , 三个月后 , 升中书舍人 , 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 , 三品) , 知礼部贡举 。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一派人物及尽废新法后 , 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换汤不换药 , 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
北宋大文豪家苏东坡先生曾11次来常州 。
后南宋有人为纪念在常州终老的苏东坡 , 建舣舟亭以示怀念 。
舣舟亭位于常州东坡公园南山顶 , 亭不大但造型精美 ,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 , 曾4次赐诗 , 亲笔题“玉局风流”匾额 。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 , 苏轼卒于常州 , 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
次年 , 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 , 苏辙卒于颍昌(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 , 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 , 称“二苏坟[1]”
苏轼简介人物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 , 二名苏东坡 , 又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 享年64岁 ,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 , 宋高宗朝乾通6年 , 赠太师 。
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 , 汉族 , 是苏洵的大儿子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 豪放派词人代表 。
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
授大理评事 , 签书凤翔府判官 。
熙宁二年(1069年) , 父丧守制期满还朝 , 为判官告院 。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 反对推行新法 , 自请外任 , 出为杭州通判 。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 , 移知徐州 。
元丰二年(1079年) , 罹“乌台诗案” , 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 本州安置 , 不得签书公文 。
哲宗立 , 高太后临朝 , 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 , 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 , 除起居舍人 , 迁中书舍人 , 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 知礼部贡举 。
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 , 后改知颍州 , 知扬州、定州 。
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 , 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 , 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
徽宗即位 , 遇赦北归 ,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 年六十六 ,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 , 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 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 , 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
作为杰出的词人 , 开辟了豪放词风 , 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
在诗歌上 ,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 ,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
【苏轼生平】嘉佑元年(1056年) , 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 , 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
翌年 , 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 , 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 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