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顺境善待别人,逆境善待自己

苏轼:顺境善待别人,逆境善待自己
文章图片

钱钟书曾说:
“得势时,把别人当人,告诫自己有所不为;失势时,把自己当人,提醒自己终有所为 。”
人这一生,际遇跌宕往往一念之间 。
一个人的成熟,不在于经历过什么,而在于面对不同经历时的态度 。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懂得顺境善待别人,逆境善待自己 。
01
顺境善待别人,是格局 。
苏洵曾在《名二子》中,解释“苏轼”这个名字的来由 。
一辆车子,车轮、车辐、车轴等均是不可或缺之物 。
相比之下,车轼为乘客眺望风景时的扶手,显得可有可无 。
苏洵以此告诫儿子,做人要懂得低调谦逊,切莫自视甚高 。
公元1057年,苏轼年方二十,绣口一吐,惊艳半个大宋 。
《刑赏忠厚之至论》寥寥数行,读得欧阳修涔涔汗出,当朝皇帝惊呼:“(李)白有(苏)轼之才,无轼之学 。”
一朝进士及第,名动京师,苏轼逐渐将父亲的教诲抛诸脑后 。
他在凤翔为官时,太守陈希亮德高望重,与其祖父是同辈 。
苏轼却认为陈希亮徒有虚名,每次陈希亮宴请属下,他都坚辞不赴 。
有一次,陈希亮翻修凌虚台 。
苏轼以题记为名,文辞间饱藏讥讽:“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
意思是说,凌虚台尚且难以长久,何况修台人的功名地位 。
苏轼写罢,得意地将笔一丢,只道陈希亮看见此文,必当气急败坏 。
谁知陈希亮非但没有计较,还将文章刻于凌虚台上,一字不改 。
后来苏轼因风头过盛,屡遭构陷,想起已然过世的陈希亮,感慨自己当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形于颜色,已而悔之 。”
半生繁华,一朝流水,苏轼幡然醒悟 。
从此,天下少了一位锋芒毕露的才子,多了一位温良谦逊的君子 。
他向小自己9岁的黄庭坚请教书法,作诗时还毕恭毕敬地在旁备注“效山谷体” 。
门生张耒改了他文章里的一个字,他没有生气,还连连道谢,尊对方为“一字之师” 。
人这一生,和善基于见识,狂妄源于浅薄 。
一个人见过天地,明白自身的渺小,无论在谁面前,都懂得放低姿态 。
越是浅薄的人,越是容易被一时浮云遮望眼,自以为天底下无人可及 。
唐朝萧颖士18岁考进士第一,恃才傲物,时常拎着一壶酒,在郊外独酌独吟 。
有次遭遇暴雨,萧颖士看到一位老人在树下避雨,神情十分狼狈,便对其出言不逊 。
片刻后风定雨霁,大批车马前来,拥簇老人离去 。
萧颖士慌忙询问左右,发现被自己轻视的老人,竟是当朝的吏部尚书王丘 。